陳巧麗 蘇稼夫
(泉州市中醫院針灸科,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溫陵南路 215號,362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及生活、工作方式的轉變,及長時間的伏案工作、使用電腦、空調、風扇、高枕、駕車等,使人們遭受風寒濕邪、屈頸及長時間保持單一姿勢的機會增加,從而加速頸椎病的發生。其中以神經根型最常見,給人們的學習、工作及生活帶來痛苦與不便,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本課題采用國際通用的測量與描述疼痛的簡化 MG疼痛量表(SF-MPO)[1]對針刺健側頸痛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進一步證明單穴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病歷來源于 2008年 2月 -2008年12月泉州市中醫院針灸科門診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的頸椎病患者。共 60例,其中男 28例,女 32例,年齡19~75歲,病程 2月 ~3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患者分為 2組,先依次編好序號(此順序即為以后進入研究的合格患者的序號),然后采用隨機數字表上的任何一個數開始,將其后的 60個隨機數字同以上 60個序號一一對應,并事先規定偶數序列的患者歸入治療組,奇數序列的患者歸入對照組,產生隨機分配2組,每組 30例。治療組為頸痛穴組,對照組為頸夾脊穴組。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頸椎病診斷標準 參照 1993年《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2]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具有較典型的根型癥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2)壓頸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4)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5)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 17~76歲之間。3)堅持完成針刺療程治療者。4)知情同意及按醫生要求完成各項檢查及調查表者。
1.4 排除標準 1)僅有影像學表現異常,而無頸椎病臨床癥狀者。2)頸椎病屬其他類型者。3)枕骨及寰樞椎疾患。4)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5)急性外傷性椎間盤突出,有手術適應證者。6)合并有嚴重冠心病、高血壓等急重癥者。7)久病體弱、嚴重神經官能癥、妊娠者。8)X線片顯示有骨折、脫位、腫瘤、骨關節結核、骨質疏松和椎體融合的病例。9)不能按本法要求治療、無法判斷療效及資料不全者。
2.1 操作 治療組患者體位:坐位、站位或臥位;取穴:健側頸痛穴(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間,指掌關節前凹陷處);取穴原則:交叉取穴法[3];操作:刺激區域皮膚常規消毒,半握拳取之,針尖朝向指間聯合處,運用 0.35mm×75mm毫針快速進針,直刺 2.5~3.0寸,強刺激(提插為主)5~10s,患者產生強烈的局部酸脹痛等針感后出針。對照組患者體位:坐位或俯臥位;取穴:選取與病變椎體相對應的雙側夾脊穴;操作:刺激區域皮膚常規消毒,針尖朝向頸椎兩棘突之間,運用 0.35mm×50mm毫針,直刺 0.8~1.5寸,進針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捻轉 (幅度 180°左右,頻率 120次∕min,每針 0.5min),留針 30min。中間第 15m in捻轉行針 1次 (幅度 180°左右,頻率 120次∕ min,每針0.5min),使患者有強烈針感并有向遠端傳導者更佳。第 1次治療前、治療后及治療 2周后均行 1次疼痛量表評估。
2.2 療程 2組均每星期針刺 6次(周一到周六,日 1次),2星期為 1個療程并統計療效。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forwindow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 t檢驗,所檢測數據呈正態分布的以±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成對樣本 t檢驗;組間治療前后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兩樣本 t檢驗。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
3.1 2組第 1次治療前后 SF-MPQ各項觀測值的變化 見表 1、表 2、表 3。
3.2 2組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 SF-MPQ各項觀測值的變化 見表 4、5、6。
表 1 2組治療前與第 1次治療后 PRI積分的比較 (±s)

表 1 2組治療前與第 1次治療后 PRI積分的比較 (±s)
注:2組治療后比較,*P<0.05;2組治療前后比較,△P<0.05,△△P<0.01。
治療組(n=30)治前 治后對照組(n=30)治前 治后感覺 PRI 7.27±2.88 3.7±1.82△△ 7.87±3.60 6.17±3.34*△情感 PRI 3.67±1.92 1.93±1.44△ 3.73±1.93 2.60±1.45△總分 10.93±4.72 5.63±3.17△△ 11.60±5.49 8.80±4.73*△
表2 2組治療前與第1次治療后VAS積分的比較(±s/cm)

表2 2組治療前與第1次治療后VAS積分的比較(±s/cm)
注:2組治療后比較,*P<0.05;2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
治療組(n=30)治前 治后對照組(n=30)治前 治后VAS 5.37±1.87 2.80±1.32△△ 5.57±2.24 4.10±1.75*
表 3 2組治療前與第 1次治療后 PPI積分的比較 (±s)

表 3 2組治療前與第 1次治療后 PPI積分的比較 (±s)
注:2組治療后比較,△△P<0.01;2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
治療組(n=30)治前 治后對照組(n=30)治前 治后PPI 3.03±0.76 1.20±0.76* 3.13±0.94 2.20±0.76△△
表 4 2組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 PRI積分的比較 (±s)

表 4 2組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 PRI積分的比較 (±s)
注:2組治療后比較,*P<0.05;2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
治療組(n=30)治前 治后對照組(n=30)治前 治后感覺 PRI 7.27±2.88 1.33±1.12△△ 7.87±3.60 2.57±1.85*情感 PRI 3.67±1.92 0.43±0.68△△ 3.73±1.93 0.77±1.00△△總分 10.93±4.72 1.77±1.74△△ 11.60±5.49 3.33±2.72*
表5 2組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VAS積分的比較 (±s/cm)

表5 2組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VAS積分的比較 (±s/cm)
注:2組治療后比較,P>0.05;2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
治療組(n=30)治前 治后對照組(n=30)治前 治后VAS 5.37±1.87 1.17±0.95△△ 5.57±2.24 1.83±1.37
表 6 2組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 PPI積分的比較 (±s)

表 6 2組治療前與療程結束后 PPI積分的比較 (±s)
注:2組治療后比較,P>0.05;2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
治療組(n=30)治前 治后對照組(n=30)治前 治后PPI 3.03±0.76 0.73±0.45△△ 3.13±0.94 1.03±0.62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退變、神經根受壓迫等因素導致其支配區域出現一定程度的疼痛、麻木、感覺缺失和反射改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為根性痛。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近年來,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屬中醫“痹證”范疇。對其病因病機認識主要有:風寒濕邪侵襲、勞損、頸部姿勢不良、外傷及頸肌痙攣。頸部夾脊穴目前已成為治療頸椎病的主穴,在針灸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為了觀察針刺頸痛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采用單純針刺頸部夾脊穴為對照組。夾脊穴能通調督脈之氣,督脈為陽脈之海,針刺后能使全身陽氣得以振奮,陰血得以流通,氣血通暢,“通則不痛”,諸證皆消[4]。根據頸夾脊穴穴位局部解剖和針刺的深度、針感的特點,認為針刺頸夾脊穴針尖深至橫突,更能作用于病變部位,可緩解頸部肌群的緊張狀態,消除神經根的炎性水腫,改善神經根、頸椎周圍組織的營養和血液供應[5]。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針灸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良好。其中頸夾脊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取得良好的療效,其機制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在臨床實踐與研究中,我們發現針刺頸夾脊穴改善頸項酸痛、活動受限起效較慢,而采用快速進針及強刺激針刺頸痛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迅速明顯,尤其對一些病程短、疼痛明顯伴頸部活動受限的患者效果更佳,常常治療完畢患者即感頸部輕松許多、疼痛消失或大部減輕,增加了患者堅持針灸治療的信心。而手指麻木者見效要緩慢一些,但治療 1~2個療程大都能獲效。所以,本研究采用針刺頸痛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頸痛穴源于整體一針平衡療法,此療法系對疾病的治療采用從整體的角度,宏觀的角度,全局的角度進行平衡一針一穴療法的理論。其特點為不治療患處,不治失去平衡的局部病變,而在健側探索最敏感、療效最好的特定穴位[6]。取健側頸痛穴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其操作簡便、見效快等優點深受廣大醫生與患者的青睞。因為疼痛是主觀的,以患者的主訴為關鍵,患者自己陳述的疼痛是最有效的測量,目前多采用綜合評痛法——McGill疼痛詢問表(MPQ),MPQ是國際公認的測量疼痛的量表,它將疼痛分為感覺性、情緒性和判斷性 3大類,20個亞類,共 78詞。此量表已被應用于眾多急、慢性疼痛研究當中,結果證實其方法具有實用性、可靠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且適應癥廣泛。本研究采用 SF-MPQ作為疼痛的評估工具,它是進行疼痛測量時最常用的自我評估手段,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解決了疼痛難以量化的問題。
本研究采用巨刺法取健側頸痛穴與對照組針刺頸夾脊穴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2組均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疼痛不適等臨床癥狀。2組方法在第 1次治療后均可改善本病患者的疼痛等不適;組間療效比較,治療組的感覺 -PRI、總分 -PRI、VAS、PPI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而 2組情感 -PRI的組間療效比較無差別。2組方法在療程結束后均能較大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情緒;組間療效比較,治療組感覺 -PRI、總分 -PRI評分優于對照組,而情感 -PRI、VAS、PPI評分組間療效比較無差別。針刺頸痛穴法在第 1次治療后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疼痛的癥狀,減輕痛苦,其即時療效優于頸夾脊穴組;而療程結束 2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其遠期療效比較無差別。針刺頸痛穴法方法簡便,節省時間,使用安全,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易被患者接受。
[1]MELZACK R.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Pain,1987,30(2):191-192.
[2]孫宇,陳琦.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學雜志社,1993,31(8):472.
[3]蔣戈利,王文遠.中國平衡針灸學研究進展和發展策略.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3(1):47-48.
[4]陸軍.頸夾脊穴配合上肢取穴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8(1):40.
[5]陳蓉,路陽,龔可,等.針刺頸夾脊穴為主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中國醫學雜志,2006,4(5):256-258.
[6]王文遠.整體平衡針療法研究.中醫藥學報,1991,2(7):3-6.
(2009-09-0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