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峰


喬恩·費夫洛是奧巴馬的頭號文膽
在美國政客身邊,或公開或隱蔽地活躍著一批“筆桿子”。這些被稱為“影子寫手”(ghost writer)的捉刀人已經成為美國政壇一道獨特的風景。
奧巴馬總統的撰稿辦公室由三位年輕人擔綱。他們都不超過30歲,卻撰寫出許多精彩老到的演說詞,讓本來就非常雄辯的奧巴馬如虎添翼。
奧巴馬的首席撰稿人喬恩·費夫洛今年只有28歲,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首席撰稿人。他2003年畢業于馬薩諸塞州的圣十字學院,取得文學學士學位。走出校門后,費夫洛加入參議員克里競選總統的團隊,擔任副撰稿人。2004年,他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第一次遇到奧巴馬。當時還是參議員的奧巴馬正準備以黨內希望之星的身份發表基調演說。年僅23歲的費夫洛主動上前提出建議,他說演說詞中的一句話最好修改一下,因為它有重復之嫌。奧巴馬一臉茫然,那神情仿佛在問:“這個小孩是誰?”但他聽從了費夫洛的建議。
克里競選失敗后,費夫洛加入奧巴馬團隊。在面試時,奧巴馬請他闡述一下自己的撰稿哲學。他沒有什么宏篇大論,而是告訴奧巴馬:“當我看到你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講時,最打動我的是你的演講從頭到尾是在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你自己生活的故事,以及它是如何融入美國社會這個大故事中的。你的演說逐漸把聽眾引向高潮,讓他們不由自主地鼓掌,而不是借助一些口號式的語言向他們索要掌聲。”奧巴馬高興地說:“那正是我想要達到的效果。”費夫洛就這樣被錄用了。2005年以來,他一直是奧巴馬的首席撰稿人。
奧巴馬贏得愛荷華州黨內提名后發表的演說是費夫洛的“成名之作”。那篇演說的開場白——“有人說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更成為奧巴馬當選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的最佳詮釋。一夜之間,費夫洛打消了人們因為他年輕而產生的疑慮。奧巴馬的首席競選顧問大衛·艾克謝羅德曾這樣評價費夫洛:“總統十分信任他的文采,愿意讓他影響自己的話語權——讓一個名下有兩本暢銷書的美國總統做到這一點極為不易”。
每當發表重要演講前,費夫洛都會與奧巴馬充分溝通。此外,費夫洛還做了許多功課,例如研究羅伯特·肯尼迪、約翰·肯尼迪總統、馬丁·路德·金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演說以及奧巴馬的語言特點等。“現在我坐下來寫稿時,筆下流出的就是奧巴馬總統的思想、句子和詞組。”由于合作非常愉快,費夫洛與總統的私人關系也很好。一次奧巴馬喜歡的芝加哥“白襪”職業棒球隊以3:0痛擊費夫洛青睞的波士頓“紅襪隊”后,后者十分郁悶。奧巴馬拿著一把小掃帚到他桌上撣塵,以示安慰。
總統撰稿辦公室的另外兩位主筆分別是26歲的亞當·法蘭柯和30歲的本·羅茲。前者畢業于普林斯頓大學,并在倫敦政經學院深造過。后者自2007年以來就是奧巴馬的外交政策撰稿人,擅長就棘手的國際熱點問題“發聲”,讓總統作出分寸感極佳的回應。
美國政客請人捉刀代筆,從開國總統華盛頓時就開始了。他的“左膀右臂”、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就經常替總統舞文弄墨。到了美國第13任總統凱爾文·柯利芝時,白宮為這位惜字如金的總統請了一位全職的演講撰稿人。此后撰稿辦公室便作為常設機構一直保留下來。
雖然有了專職的“文字師傅”,但總統們對撰稿人的依賴并不相同。尼克松總統是位一流的演說家,經常不需要講稿就滔滔不絕。他的首席撰稿人威廉·薩費爾相對比較輕松。肯尼迪總統的口才也屬上乘,因為工作太忙而無暇親自寫稿,但擅長改稿。他的首席撰稿人泰德·索倫森為他工作了11年,號稱“20世紀白宮捉刀第一人”。索倫森寫完肯尼迪就職演說初稿后,曾送給10個人審閱并提供意見,直到肯尼迪滿意。雖然肯尼迪的很多名言都出自索倫森筆下,但索倫森恪守“幕僚沒有名字”的古訓,在回憶錄中毫不居功,把光芒都歸于肯尼迪。
小布什總統雖然在公眾眼里略輸文采,但他對演講稿的要求也毫不馬虎。他的撰稿辦公室主任邁克爾·格爾森回憶說:“有時整篇講稿都能看到布什總統的‘指紋’。演講稿不僅要寫得漂亮,更重要的是聽起來要像出自總統之口。”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的筆桿子們很少借此走上仕途,看來,“寫而優則仕”在美國是行不通的。
除撰寫演講稿外,政客們在寫自傳時也經常請人代筆。美國共和黨前副總統候選人薩拉·佩林的回憶錄《單打獨斗:一個美國人的生活》剛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熱烈追捧,已經連續五周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這本書的主筆林恩·文森特也名聲大噪。
文森特是宗教雜志《世界》的資深作者和編輯,報道過很多熱點問題。此前她寫過一本名為《像我一樣的另類人》的書,講述了一位藝術品中間商與一位無家可歸者之間的友誼。那本書售出了56萬本,并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75周之久。
一般情況下,政客請人捉刀寫回憶錄會要求對方事先簽保密協議,不得透露書的內容,不在封面上署名。這也許正是“影子寫手”這個稱呼的由來。但是在合作過程中,雙方難免因版權問題發生爭執。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出版傳記《同村協力》時,出版商花了12萬美元為她請來新聞系教授芭芭拉·菲曼代筆。但希拉里對菲曼的文筆不滿意,提前中止了合同并親自改寫。后來《同村協力》出版并熱銷,菲曼向許多媒體抱怨希拉里卸磨殺驢,絲毫沒有在書中提及她所做的貢獻。希拉里則反駁說菲曼寫的那部分都被她重新改過了。
演說撰稿人也會因文字的所有權而打起口水仗。前總統布什的首席撰稿人邁克爾·格爾森曾被譽為“布什任期內最關鍵的思想塑造家之一”。他和當年的副手馬修·斯庫利曾共事5年。2007年,斯庫利卻在《華盛頓郵報》揭格爾森的短,說格爾森是個“愛慕虛榮的無恥小人”。在一份長達10頁的“罪狀”中,斯庫利指責格爾森把他人之作歸入自己名下。如“邪惡軸心”(指“贊助恐怖主義的政權”,其中明確指出的國家有伊朗、伊拉克和朝鮮)這一布什的“標簽式”概念就不是格爾森發明的,而是他們的同事戴維·弗魯姆最先提出“仇恨軸心”的概念,斯庫利建議把“仇恨”換為“邪惡”。但他們的同事則批評說斯庫利是因為嫉妒格爾森才作出上述指控。
這種事后的指控或許源于他們之前在工作中的不和。約翰遜的“總統助理”之一威爾·斯帕克斯就曾根據自己在白宮服務的經驗,說“替要人寫演講稿,1%靠文筆,99%要靠對付同僚;因為每位要人身邊總有好幾位幕僚,每篇演講稿一個人起草,許多人搶著潤色,大家都希望能在歷史的空白上留下一鱗半爪”。為此,他忠告同行:“真理不是在文字上改頭換面所能夠得到的!”

希拉里和佩林的自傳都曾請“影子寫手”代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