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文

廢舊報紙可回收利用,也能直接拿來做成鉛筆。由于看中“報紙鉛筆”的環保和市場價值,兩年前,義烏一家熒光棒生產企業成功轉型為環保鉛筆生產商———義烏達峰制筆廠。現在,這家企業年產鉛筆1000多萬支,它的產品還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看中。不久前,該基金會采購了義烏產的108萬支環保鉛筆,全部捐給非洲貧困地區的學童。
最近,記者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三區見到了“達峰制筆”的店主何博。他說,做了兩年多生意,自己最滿意的一筆訂單來自香港客戶,對方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一名姓趙的女工作人員。
2008年年底,趙女士通過阿里巴巴貿易通找到了他,表示想采購一批紙制鉛筆,捐贈給非洲貧困地區的學童。她還提出寄送樣品的請求。
“客戶對產品的要求很高,鉛筆的每部分必須環保。”何博記得很清楚,趙女士對筆芯、筆筒和外圈的收縮膜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看了廠家寄過去的樣品后,趙女士很滿意。2009年6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就向義烏達峰制筆廠下了一筆訂單:6萬筒共72萬支環保鉛筆。
一個月后,訂單交付。不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又追加了3萬筒共36萬支的返單。直到現在,雙方還有業務上的交流。
“在我店里,香港、澳門、北京等地客戶比較多。”何博說,“報紙鉛筆”作為一種“低碳”產品,在環保理念領先的地區比較有銷路。
其實,何博發掘“報紙鉛筆”的商機很偶然。2007年,他還是一名在北京求學的大二學生。當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偶然得知代表委員們所用的筆都是清一色的環保筆。筆的材料不是別的,正是被人丟棄的廢舊報紙。
在一位導師的引薦下,他輾轉聯系上了“兩會”環保筆的一供應廠家。“我到他們廠里轉了轉,發現倉庫里全是廢棄了的報紙。”何博說,當時感覺生產環保筆的工藝不復雜,而且頗有市場前景。回義烏后,他就和老爸商量企業如何轉型。
原來,他家的廠主要生產熒光棒,所用的材料都是各類塑料和發光的化學物質。熒光棒是一次性消耗品,容易污染環境不說,生意也每況愈下。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幾乎沖走了何博家所有的熒光棒訂單。
“沒有生意了,就得重新選擇一個項目。”何博說,他和老爸都看好“報紙鉛筆”的銷路。
近日,一對進店的寧夏夫妻被貨柜上的各式“報紙鉛筆”所吸引。“報紙做的鉛筆,的確很新穎,我們那里還很少。”詢問了款式、價格后,夫妻倆要了張名片,表示回頭愿意帶點貨。
環保筆的主要原材料是廢舊報紙。何博說,一張對開報紙可以卷制6支環保鉛筆,1噸廢舊報紙可以生產28-30萬支,相當于木制鉛筆9立方米木材的總產量。
據測算,每使用1噸廢舊報紙生產環保鉛筆,除了產生附加值效益2萬多元外,還可節約紙張在再生處理中二次消耗掉的100立方米水、600千瓦時電、1.2噸煤和500公斤化工原料,既保護了森林,又實現了廢物利用。
目前,“報紙鉛筆”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木制鉛筆。不過,何博很看好環保鉛筆的前景。在他眼里,“報紙鉛筆”有著明顯的優勢:不偏芯、易卷削、防火防水,最重要的是它環保。
“只要大家的低碳、環保理念跟上了,我的產品就有銷路。”2009年,何博大概賣了1000多萬支鉛筆。今年,他認為銷量還將大幅增長,理由很簡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實行“低碳”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