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市人民政府
加快結構調整步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 延安市人民政府
近年來,延安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總量規模和基礎,在全市國民經濟中占居主體地位。200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973.69億元,同比增長10.5%;工業增加值483億元,占到GDP總量的67%。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3戶,主要以石油、煤炭、卷煙、電力為骨干,2009年境內原油產量1514萬噸,其中延長集團886萬噸,長慶油田628萬噸;加工原油946.7萬噸。生產原煤2030萬噸、卷煙34.28萬箱,發電量5.82億千瓦時。機械加工、食品、制藥、專用汽車、農副產品加工等也有長足發展,油煤加工轉化已經起步,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
延安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總量偏小。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發展規模、經濟實力還有一定差距,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967.7億元,不足全省的10%。二是工業企業組織結構不夠合理。全市共有工業企業1200多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33戶,占11%。有大型企業3戶,僅占工業企業總戶數的0.25%,但產值占到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三是結構單一的矛盾十分突出。石油和煤炭兩大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到了全部工業的94%和98%,而其它企業普遍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四是企業裝備技術和管理水平兩極化嚴重。石油、煤炭、卷煙企業依靠雄厚的經濟實力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人才,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位居同行業前列。而其他行業企業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創新能力差,人才匱乏,效益不高。
當前,我市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期和轉型過渡期。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是我們的主攻方向和重中之重。今后一段時間,延安工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為重點,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以引進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為引領,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政府管理服務能力為抓手,進一步做大做強石油、煤炭、煙草、電力、制藥、機械制造等骨干產業,加快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加工業,積極培育鹽化工、風能、太陽能發電和環保節能等新興產業,努力推動工業經濟跨躍式發展,為建設富裕、生態、和諧新延安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帶動。
主要目標是:到2015年,全市原煤產量5500萬噸,原油產量突破3000萬噸,天然氣產量100億立方米。非能源工業增加值190億元,年均增長12%。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12%,利稅達到30億元,年均增長13%。新增民營工業企業1000戶,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上繳稅金占到15%。將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堅定不移地實施 “能源化工強市”戰略,繼續把發展石油工業放在首位,全力為延長集團、長慶油田加快發展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支持企業擴大產能和開展技術改造、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兩大企業在延生產原油達到3000萬噸以上。在穩步擴大原油產能的同時,積極推進石油加工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堅持把發展煤炭、天然氣等產業作為繼石油產業之后的戰略接續產業來抓,作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極來打造,計劃在全市建設黃陵、子長、宜川三大煤炭生產基地和黃陵、子長、宜川、富縣四大煤化工園區,實施27個煤炭加工轉化項目,力爭到2015年全市煤炭產能、產量均達到5000萬噸以上,一批煤炭加工轉化項目建成投產,煤炭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增加值達到120億元以上,使煤炭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同時,將積極推進天然氣勘探開發,制定鹽產業發展規劃,加快開發利用。
目前,在全省確定的88個重點縣域工業園區中延安有12個,加上姚店和楊舒工業園區,我市共規劃建設14個工業園區。姚店工業園區已累計完成投資30多億元,入園企業達到23戶,2008年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工業園區。12個縣域工業園區有9個正在加快建設,部分園區企業已入園;其它3個園區正在完成各項手續報批等前期工作,將在年內開工建設。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姚店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力度,爭取再有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入駐;加快建設位于姚店的深圳延安輕工業園區,積極推進陶瓷工業園和機械工業園建設。全面推進12個縣域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健全管理機制,吸引更多企業入園發展。
繼續把實施工業重點項目作為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抓好在建項目,促進待建項目,謀劃新的項目。特別是要把握新一輪產業轉移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對接產業轉移,集中引進和發展一批大項目、好項目。重點加快黃陵煤矸石電廠、楊莊河煉化二期、安塞40萬噸天然氣液化以及黃陵建新和建北煤礦,黃陵和子長煤焦化、華能延安電廠等項目建設進度;開工延長集團180萬噸能源綜合化工項目、車村禾草溝300萬噸和子長焦家溝300萬噸煤礦等項目;積極推進100萬噸乙烯、120萬噸甲醇、陜煤200萬噸低溫干餾、楊舒33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早立項、早實施、早建成。繼續扶持卷煙、汽車、建材、農產品加工、機械制造、制藥等工業快速發展。新開工吳起生物質直燃電廠、大唐熱電聯產等項目,推進延川核電站、安塞太陽能光伏、吳起風能發電等新興產業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列入中省規劃。
一是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設立企業技術創新資金,每年選擇若干重點行業和龍頭骨干企業進行扶持,建立起面向行業、服務社會的和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全面加快新技術引進、研發和推廣應用步伐,提高企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參與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大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三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通過微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推動產品設計開發水平和提高工藝技術變革;通過網上采購、銷售等電子商務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營銷、運輸和服務方式的變革,加快信息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四是充分利用省上在市區建立的中小企業創業培訓基地,加大對民營經濟各類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家到民營經濟發達的省、市及工業園區考察學習,提高民營經濟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五是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形成經營者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勵競爭機制,完善各項制度,著力抓好企業決策管理、財務管理、質量管理、信息化管理、技術管理等基礎工作,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高。
一是制定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發展規劃,篩選一批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優勢項目,以規劃帶項目、以項目引投資、以投資促提升。二是圍繞產業轉型升級主攻方向,整合資源,集中財力,重點扶持,促進資本、項目、人才向優勢產業集聚。三是組建由政府、銀行、企業、擔保、中介為一體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加快推進政策性、商業性和民間互助性信用擔保機構相互補充的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著力解決融資難問題。四是結合正在實施的市級機構改革,探索建立市縣聯動、部門配合、企業參與的大工業管理格局和聯動協調機制,為推進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