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蓉,馮中朝
(華中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武漢 430071)
茶葉是世界上消費人群最多的無酒精飲料之一,以其天然、健康、環保以及文化的非凡魅力,正受到全球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世界糧農組織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世界茶葉出口數量162.9萬噸,比1990年增長32.7%,出口價值37.5億美元,比1990年增長35.4%。茶葉是中國的傳統出口農產品,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并且正好順應了世界消費潮流的變化方向,未來極具出口潛力。
發展外向型農業是我國加入WTO以后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茶葉作為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強的農產品,如何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契機發揮茶葉產業比較優勢,是值得認真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對2000年以來我國茶葉出口貿易的特征進行研究,運用灰色系統模型,預測未來3年(2010~2012年)我國的茶葉出口規模,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茶葉出口貿易增長迅速,2000年茶葉出口數量22.8萬噸,比上一年增長14%,茶葉出口金額3.5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2.9%,到2008年,我國茶葉出口數量達到29.7萬噸,比1999年增長48.5%,年均增長率為4.5%,茶葉出口金額6.8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100%,年均增長率為8%。2008年我國茶葉出口平均單價2298美元/噸,比上一年增長了9.4%。歷年來,我國茶葉出口貿易不論是數量還是金額都居世界前列,市場占有率較高,1999年茶葉出口數量占世界出口總量的14.6%,茶葉出口金額占世界總量的12.2%,到2006年茶葉出口數量28.7萬噸,占世界出口總量的比重增加到17.6%,茶葉出口金額5.5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增加到14.7%。
2000~2008年,雖然我國茶葉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太一樣,出口數量幾乎是直線上升,而出口金額在2001年和2002年均為負增長,說明這段時間我國茶葉出口平均單價偏低。2002年我國茶葉出口數量和金額均呈現萎縮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但自2003年開始,我國茶葉出口金額快速增加,說明我國茶葉出口企業對新的國際貿易形勢能夠迅速調整和適應,著力于提高茶葉產品質量,改善貿易環境(參見表 1)。
我國茶葉出口主要包括綠茶、紅茶、特種茶三大部分,其中綠茶出口規模世界第一,占世界綠茶貿易量的80%以上,目前,我國綠茶傳統出口市場包括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加納等亞非地區的伊斯蘭國家和日本,新興市場包括美國、俄聯邦、土庫曼斯坦等。出口綠茶中最主要的品種是珠茶和眉茶,綠茶在中國出口的各種茶類中所占份額最高,并且逐年遞增的幅度最大。2000年,我國綠茶出口數量15.5萬噸,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68%,出口金額2.2億美元,占全國總量的62.9%;到2008年,我國綠茶出口數量增加到22.3萬噸,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75%,比2000年增長了43.9%,年均增長率為4.7%,2008年綠茶出口金額增加到4.9億美元,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金額的72.1%,比2000年增長了122.7%,年均增長率為10.5%,由此可見,綠茶作為中國出口第一大茶類,地位越來越重要。
紅茶是當今世界茶葉消費的主體,年貿易量超過100萬噸,約占世界茶葉貿易總量的75%左右,紅茶的進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中東的國家和地區。紅茶曾經是我國出口第一大茶類,1950~2008年的59年中,我國紅茶出口量大于綠茶的有33年,1990年以來,紅茶出口明顯減少,2000年以后更是增長緩慢,由于我國自然條件限制了紅茶品質,加上加工企業實力不強,使我國紅茶多為中低檔產品,取消茶葉出口補貼后,紅茶的出口量銳減,從1991年的7.5萬噸下降到2008年的4.0萬噸。
特種茶是中國獨有的出口商品,包括烏龍茶、普洱茶、花茶、白茶、黃茶、緊壓茶等,出口市場集中在日本、香港、歐美、東南亞等地,近年來,特種茶出口數量有所減少,但出口金額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特種茶平均單價提高很快,并且遠高于綠茶和紅茶的出口平均單價(參見表1、表2)。

表1 2000~2008年我國茶葉分品種出口數量統計(單位:萬噸)

表2 2000~2008年我國茶葉分品種出口金額統計(單位:億美元)
2008年,中國有24個省、市、區出口茶葉。其中浙江省茶葉出口額為36420萬美元,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額的52.9%,比2000年增長173.8%,年均增長率達到13.4%。出口規模居其次的是湖南省,茶葉出口金額為5411萬美元,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額的7.4%。其余茶葉出口主要地區分別是安徽、上海、福建和廣東,但在出口規模上都與浙江相距甚遠。(見表4)
2000年以來,我國茶葉先后出口到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將近80%集中在亞、非地區,其次是歐洲和北美洲。2008年我國茶葉出口到非洲的數量是13.2萬噸,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量的44.4%,金額為31652萬美元,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額的47.1%;2008年我國茶葉出口到亞洲的數量是10.1萬噸,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4.0%,金額為19865萬美元,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額的29.3%;2008年對亞、非兩大洲的茶葉出口占到我國茶葉出口量的78.4%和出口額的76.4%。從出口數量的發展趨勢看,2000~2008年,我國茶葉出口市場越來越向亞、非兩大洲集中(參見表3)。
進入新世紀,除個別年份外,對摩洛哥茶葉出口數量一直居我國茶葉出口國別市場第一位,在2007年出口數量達到5.8萬噸,占當年我國茶葉出口總量的20.1%,2008年對摩洛哥茶葉出口金額達到12134萬美元,占當年我國茶葉出口總額的17.8%(見表3)。2008年在數量上我國茶葉出口國別前5位分別為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日本和俄羅斯聯邦,對上述5國茶葉出口占我國茶葉出口量的44.4%;在金額上排前5位的分別是摩洛哥、日本、香港、美國和俄羅斯聯邦,共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額的44.5%。

表3 2000~2008年我國茶葉主要出口市場 (單位:萬噸、萬美元)
影響茶葉出口貿易的因素眾多,比如國際國內政策環境、需求、金融制度、企業規模等,并且這些因素之間又有錯綜復雜的聯系,傳統預測方法比如回歸分析法必須尋找解釋變量,而一些解釋變量數據難以收集或難以量化,預測效果不太理想。灰色系統方法是處理類似問題的有效工具,灰色模型基于隨機的原始時間序列,經處理生成新的時間序列,對其進行分析,尋找生成數變化的規律,并對呈現的規律用一階線性微分方程的解來逼近,建立預測方程,從而確定系統在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
本文運用灰色系統理論與方法,對中國未來3年(2010~2012)的茶葉出口規模進行預測。分析所用中國茶葉出口貿易數據來源于中國商務部網站的統計資料,灰色預測模型要求原始數據序列中的樣本量不少于4個,考慮到中國茶葉出口在2002年以后開始新一輪穩定的增長,因此選取2002~2008年的數據構建原始序列。
離散時間響應函數模型為

根據(1)式估計累加數列的數值,然后通過累減還原成原始數列的估計值,計算殘差和相對誤差,結果在表4中列出,數據顯示,模型估計值與實際值的殘差數值均較小,模型相對誤差絕對值最大是3.5%,計算平均相對誤差為-0.06%,即平均精度為99.94%,精度很高,殘差檢驗通過。
原始序列x(0)(t)的方差殘差序列q(0)(t)的方差后驗差比值 C=0.331<0.35,小誤差頻率 P=1>0.95,預測模型精度為最高一級的“好”,后驗差檢驗通過,說明該模型完全能夠用于中國茶葉出口數量的預測。

表4 中國茶葉出口數量GM(1,1)模型殘差檢驗計算表 (單位:萬噸)
按照前面的公式及計算過程,對未來3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的預測如表5所示,在沒有突發事件影響的情況下,未來3年我國茶葉出口數量將繼續穩定地增長,2012年預計我國茶葉出口數量達到32.5萬噸。

表5 2010~2012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預測 (單位:萬噸)
離散時間響應函數模型為

根據(2)計算殘差和相對誤差,進行殘差檢驗,計算結果在表6中列出,數據顯示,模型估計值與實際值的殘差數值非常小,模型相對誤差絕對值最大是2.7%,計算平均相對誤差為-0.01%,即平均精度為99.99%,精度很高,殘差檢驗通過。列q(0)(t)的方差再算出后驗差比值C=0.06436<0.35,小誤差頻率P=1>0.95,對比表6可知該預測模型精度為最高一級的“好”,后驗差檢驗通過,說明該模型完全能夠用于中國茶葉出口金額的預測。

表6 中國茶葉出口金額GM(1,1)模型殘差檢驗計算表(單位:億美元)
對未來3年中國茶葉出口金額的預測如表7所示,在沒有突發事件影響的情況下,未來3年我國茶葉出口金額將以較快速度增長,2012年預計我國茶葉出口金額為10.9億美元。
同時,求得原始序列x(0)(t)的方差殘差序

表7 2010~2012年中國茶葉出口金額預測 (單位:億美元)
首先應該在茶樹新品種的研究和選育、有害物質的控制檢測、茶葉加工、包裝、保鮮和設施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出口茶葉產品的科技含量。其次是加強產品創新,以口味和功能為重點研制茶葉新產品,如果味茶、降壓茶等,進一步優化出口茶類產品結構,積極發展有機茶產品,開拓茶葉新用途,大力鼓勵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產品出口,以茶飲料為例,2000年全球茶飲料產量185萬噸,2006年增加到750萬噸,可見市場潛力很大,特別在一些習慣方便食品的國家,茶飲料前景廣闊。三是強化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盡量與國際接軌,培養茶葉生產、出口企業綠色環保意識。
目前我國茶葉出口市場結構不盡合理,出口貿易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國家,造成主要進口國貿易壁壘增多,摩擦加劇,面對傳統市場,我們理應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潛力,注意將茶葉出口貿易從數量的擴張轉向產品質量的提高。同時,為了規避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風險,應該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政府可以運用世貿規則,加大對茶葉企業在市場拓展,如展銷會、廣告宣傳、市場調研等方面的“綠箱”政策支持,給予資金幫助。
品牌代表了茶葉產品的特性和企業的文化內涵,是提高茶葉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品牌塑造是以高質量為前提的,所以要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要根據茶類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宣傳,從體貼、現代、獨特以及人本關懷的角度樹立產品形象,此外還要加大中國茶文化推廣,將茶葉品牌的塑造與茶藝、詩詞、書法等傳統中國文化相結合。
茶葉出口涉及生產、加工、包裝、儲運等多個環節,很多企業不了解國際貿易規則,不熟悉進口國的政策,迫切需要獲得相關信息,如進口國市場容量、消費習慣、產品標準、貿易壁壘等,這就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茶葉出口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點內容應該包括:一是組建全球化經營咨詢服務機構,加強市場調研,開展技術、人才、產品、管理等業務信息服務,二是提供現代化的交易平臺,實現現貨交易與網絡、期貨、拍賣、信用等交易方式的結合,讓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更加暢通地發展。
政府和茶葉行業組織在建立信息人才的交流通道、研究分析國際市場走勢、監督引導行業自律、提供出口指導及預警等方面應當發揮積極作用。
[1]張玫,霍增輝等.世界水產品貿易的特征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貿易問題,2007,(6).
[2]牛曉婧,顧國達等.世界茶葉生產與貿易格局的演變及現狀分析[J].世界農業,2007,(6).
[3]沈佐民,宛曉春.促進中國茶葉出口貿易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7,(5).
[4]于孔燕,倪洪興等.從世界茶葉供需看中國茶業國際貿易[J].世界農業,2008,(10).
[5]鄒晶,姜志新.基于GM(1,1)的灰色系統模型在我國外貿預測出口中的應用[J].國際貿易問題,2004,(2).
[6]邱海蓉.中國茶葉出口貿易變動趨勢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3).
[7]趙長利,陳海泳,陳德陽.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灰色預測模型的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7,(7).
[8]袁嘉祖.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9]鄧聚龍.灰色預測與決策[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