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敏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63)
土地復墾是對因生產或建設活動挖損、壓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廢料壓占)、污染或自然災害毀損等原因而造成的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狀態的活動。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急劇膨脹,各項建設用地規模迅速擴張,造成耕地總量不斷減少,地表植被受到嚴重破壞,這一發展勢頭已經影響到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維護。土地復墾是補充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
目前,國內開展較多的是礦業生產建設廢棄地的復墾,涵蓋有色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其中煤礦廢棄地復墾開展得最多,交通建設廢棄地復墾工作剛剛起步,城鄉建設廢棄地由于規模較小目前開展得較少。根據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225號)、《關于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81號)及鐵道部《關于加強建設項目臨時占地復墾工作的通知》(鐵建工函[2007]74號)要求,自 2007年起,全國鐵路建設項目臨時占地土地復墾工作已全面展開。
1995年國家土地管理局頒布了《土地復墾技術標準》(試行),但該標準給出的土地復墾措施體系不夠全面和完善,亦沒有針對不同行業特點進行詳細分類,對建立鐵路建設項目土地復墾措施體系的指導性不強。筆者依據鐵路建設項目臨時占地的特點和復墾要求,對土地復墾措施體系進行全面分析和探討。
鐵路建設項目臨時占地與一般基礎建設項目有所區別,主要特點有:①地域廣。同一個項目臨時占地分布地域廣,少則分布于幾個地市,多者達數省。②土地利用現狀復雜。土地利用現狀為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三大類,且以農用地、未利用地居多。③破壞形式多樣。主要有占壓破壞和挖損破壞,污染破壞一般較少發生。④施工場點類型多。有取土場、棄土(渣)場、施工場地(拌和站、制梁場、鋪軌基地及施工營地)、施工便道等各種類型的工點。⑤復墾難度大。制梁場、拌和站等臨時占地,地面硬化程度高,同時有深樁基礎,復墾前拆除工程量大,拆除后建筑垃圾的處理可能對土地造成二次破壞。
鐵路建設廢棄地不同類型工點復墾要點如下。
(1)取土場。取土場挖損破壞范圍大、強度大,多數達到中度破壞,甚至達重度破壞,其復墾難度大,尤其是在平原區取土形成的深坑復墾難度更大。取土場的復墾要點是場地平整、覆熟土以及生態恢復等,多復墾為林業用地、漁業或牧業用地。取土場復墾順序為:前期表土剝離、存儲→場地平整、邊坡防護→完善排水→覆熟土→生態恢復。
(2)棄土(渣)場。鐵路棄土(渣)場的占地面積一般不大,且多為輕度破壞。棄土(渣)會形成松散平臺及邊坡,會發生不均勻沉降,且棄土(渣)本身的保水保肥能力比較差。棄土(渣)場一般可復墾為旱地、林地、牧草地等。值得注意的是,棄土(渣)場表土剝離比較困難,待施工完成后往往需要客運熟土。棄土場復墾順序為:前期表土剝離、存儲→完善排水、坡腳擋護→平臺整地、邊坡防護→覆熟土→生態恢復。
(3)施工場地廢棄地。施工場地廢棄地主要是由鐵路建設過程中作業場地、材料臨時堆放地及施工營地等的占壓及破壞形成,一般只對土地造成物理影響,如改變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即破壞土壤機械組成,破壞程度多為輕度。復墾前應將復墾場地硬化層拆除,清理生活垃圾、大塊礫石等,挖高填低,平整場地。此外,需視土層厚度、土壤質地等確定采用哪種措施進行土壤整治,同時注意與周邊農、林、水、路設施的銜接。若廢棄地有堅實的硬化層及基礎,可根據地方要求因地制宜地將其恢復為建設用地;若多地勢平坦,且復耕內外條件均較好,則在條件允許時盡可能復耕為良田。施工場地廢棄地復墾順序為:前期表土剝離、存儲→完善排水→硬化層拆除→場地平整→覆熟土或土壤改良→恢復產生力。
(4)施工便道。施工便道存在挖損及占壓破壞,破壞程度多為輕度。施工便道分布在線路兩側,多用于連接取土場、棄土(渣)場、施工場地,一般寬 4~6 m。可結合地方路網建設,將施工便道部分作為當地道路使用;其余施工便道的復墾方向原則上盡可能保持與周邊地塊用地類型一致。
土地復墾措施體系是土地復墾工程建設內容的具體體現,是對土地復墾中的單項工程措施進行科學歸類和分解,為鐵路建設項目土地復墾工程實施的核心內容。
工程施工應按照“統一規劃、源頭控制、防復結合”的原則,采取有效的預防保護措施,強調源頭控制、過程控制,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原地貌的損壞。
土地復墾工程體系一級項目按工程類型主要劃分為 4種,分別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防護工程,工程體系構成分類如表1所示。
生物化學措施一級項目按工程類型主要劃分為 2種,分別為改良土壤與提高地力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工程,工程體系構成分類如表2所示。

表1 工程體系構成

表2 生物化學措施體系構成
土地復墾是鐵路環保工作中的一項長期、復雜的任務,經過近兩年的研究探索,其技術體系正在不斷發展中,應當進一步開展基礎應用研究,不僅要加強鐵路廢棄地復墾與傳統學科的結合應用,而且要加強其與環境、水土保持、工程、生態等學科的交叉滲透,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鐵路建設項目臨時占地復墾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