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永剛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西寧 810001)
青海省位于我國西部、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的發源地,總面積 72.23萬 km2。全省水土流失量大面廣,類型復雜,區域差異明顯,現有水土流失面積 35.43萬km2,其中水力侵蝕 5.28萬 km2、風力侵蝕 15.07萬 km2、凍融侵蝕 15.08萬km2。自 2002年起青海開始建設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隨著2005年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一期工程青海建設任務的結束,由省級監測總站、州(地、市)級監測分站和監測點三級組成的青海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基本建成。
為貫徹落實《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經青海省水利廳青水黨[2002]11號文批準,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于 2002年 8月正式成立,確定編制為 8名,為科級機構,隸屬于青海省水土保持局。2002年 12月,經青海省機構編制委員會青編委發[2002]104號文批復,成立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屬行政管理類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為 13人,行政級別為處級。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與省水保局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并于 2008年隨水保局整體改制為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實際到位專職技術人員 7名,其中參加過全國水土保持監測培訓并取得上崗證書人員 6人。另外,還有從事科研、壩系建設、綜合治理、源區預防保護等項目的兼職技術人員9名。
青海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一期工程總投資 464.54萬元,其中中央投資 368.03萬元、地方匹配 96.51萬元。總投資中下達總站投資的有 102.39萬元,其中中央投資 77.37萬元、地方匹配 25.02萬元。
我省從 2002年開始逐步建立了西寧、海東、海南、黃南、海北、果洛、玉樹、格爾木(含海西)等 8個監測分站,并得到了當地編委批復。各分站均與當地同級水土保持工作站或水利(電)隊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西寧分站和格爾木分站為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其他 6個分站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全部來自財政預算;除海北分站級別為副科級之外,其余均為正科級。
根據各地編委的批復,各監測分站根據監測工作實際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專兼職監測人員,截至 2009年底,各分站到位監測工作人員 68人,其中高級工程師 13名、中級 29名、初級及其他人員 26名(表1)。

表1 青海省水土保持監測分站人員配備情況 人
青海省 8個監測分站成立后,根據上級要求和工作實際需要,結合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一期工程,各分站安排了專門的設備管理用房和辦公用房。8個分站現有辦公用房總面積 1 510 m2,其中設備用房 435 m2。青海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一期工程總投資中下達各分站的投資有362.1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 290.66萬元、地方匹配 71.49萬元。
按照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一期工程要求,我們在西寧市長嶺溝水利風景區內建設了綜合監測典型站,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徑流監測點(建在丁香灣和陰山溝,設有徑流觀測小區 12個,其中新建 8個、利用原有小區改造 4個)、溝道泥沙觀測點(卡口站設在紅土溝溝口,為三角形量水堰形式)、氣象站(設在長嶺)、管理及試驗室(設在長嶺)。該綜合監測典型站建成后,配備了專職監測人員,按有關監測規定規范監測程序,開展了監測工作。目前該監測典型站設備、儀器運行良好。
另外,西寧監測分站設立卡口站 1個,玉樹監測分站設徑流小區 8個、卡口站 1個,海北監測分站設立徑流小區 2個、卡口站 3個,海南監測分站設立徑流小區 3個、卡口站 3個,海東監測分站設立 6個徑流小區。
隨著監測總站、監測分站及監測點的建立,我們搭建起了由總站、分站和監測點構成的三級監測網絡體系,初步完善了監測能力建設,部分站點取得了實測數據。與此同時,監測體系在運行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1)監測網絡運行經費沒有落實,系統運行困難[1]。由于種種原因,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的運行費用尚沒有落實,特別是關系到監測網絡系統數據獲取的監測點的基本運行費基本沒有著落,嚴重影響到監測網絡系統的持續穩定運行。除長嶺溝綜合監測典型站依托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公告項目、結合水利風景區建設得以長期穩定運行外,其余已建成的監測點均無法持續運行。由于地方財政困難,監測總站和監測分站都沒有足夠穩定的管理經費來源,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全省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運行管理的廣度和深度。
(2)監測總站和監測分站均與當地同級水土保持工作機構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客觀上造成兩級監測機構基本上沒有專職監測人員,而監測點也只是監測分站設立的監測場所[2],其土地、人員、經費等都沒有得到根本落實。同時,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大部分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加之監測工作起步晚、發展遲緩,水土保持監測專業技術人才極其缺乏。
(3)監測點建設尚不能滿足監測需要。一是監測點的數量不夠。截至 2009年底,全省共有綜合監測點 3個,且均為水蝕監測點。這與全省 35.43萬km2的水土流失面積和 3種侵蝕類型交錯并存的現狀不相適應。二是監測點所屬徑流小區、卡口站等設施選址不夠規范,設計不夠合理,缺乏修建經驗[2]。三是監測點觀測手段落后,監測結果不能為科學研究和宏觀決策提供支撐。
(1)全面完成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二期工程在青海的建設任務,進一步健全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尤其增加監測點的覆蓋面,延伸監測觸角;進一步完善監測站點能力建設,強化監測站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套的規范化,努力實現監測手段的自動化和現代化,大幅提升監測技術水平;借鑒兄弟省份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明確監測目標,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監測內容和監測指標體系,為監測評價提供技術依據,實現水保監測為科學研究和宏觀決策服務的目的。
(2)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科技水平[3]。針對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積大、土壤侵蝕類型多、水土保持科技力量薄弱的現狀,要集中精力,下大力氣提高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人員技術水平。首先要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針對青海省水土流失特點舉辦各種水土保持監測實用技術培訓班;其次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方法,請有實踐經驗的科技人員深入基層,實地講解水土保持監測基本知識,傳授水土保持監測基本技能,演示水土保持監測基本操作方法;第三要結合崗位和資質培訓,參觀學習同類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讓技術人員開闊眼界,啟發思維,提高水土保持意識和監測技術水平,造就一支能打硬仗的技術隊伍。
(3)落實監測網絡運行費,保證監測網絡系統的運行[1]。各級水土保持部門要通過多途徑落實監測網絡運行費用,爭取將監測網絡運行費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系統運行機制研究,爭取和財政部門共同出臺一些政策,以利于運行費用的落實。
(4)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監測的監督與指導[4]。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的要求,結合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加強對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監督和指導,一方面促進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有效實施,另一方面拓展監測業務面,促進自身發展。
(5)準確定位,強化職能,完善機構,獨立發展。應從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基礎性和艱巨性出發,進一步提高水保監測地位,強化監測職能。為此,建議將省級和州(地)監測機構從掛靠單位分離出來,專門負責水土保持監測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明確監測點的監測機構地位和公益性質[2],妥善解決土地、辦公場所、人員、經費等問題,從而完善總站、分站和監測點三級監測機構,保障監測事業的健康發展。
[1]趙院,李智廣,曹文華,等.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實踐[J].中國水利,2008(19):21-23.
[2]黃彬.關于水土保持常規監測點建設與管理的思考——以重慶市開縣芋子溝監測點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0(6):14-15.
[3]左長清,張建軍.三江源區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10(3):7-8.
[4]路炳軍,袁愛萍,段淑懷.北京市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與成效 [J].中國水土保持,2010(6):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