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Linda von Wartburg 編譯/楊琦

他被稱作“ 現代版辛普森”——體格健壯、力大無窮。面對他,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個曾經骨瘦如柴、因自卑而慣于自嘲的孩子;更不能體會到他一個人在叢林中訓練的孤獨。尤其是,他還是一位患病近40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他就是美國2006~2007年度的“宇宙先生”,多次斬獲健美比賽冠軍的Doug Burns。雖然往事不堪回首,但正是那些意外和偶然一步步改變著他的命運,成就了他的今天。
Doug出生于華盛頓,沒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7歲那年,在一次嚴重的酮癥酸中毒事件中,他被診斷為1型糖尿病。由于骨瘦如柴,他經常被孩子們欺負。有一次,一個5年級的女生當著同學們的面狠狠地把錢包朝他身上摔,一下子就把他擊倒在地。那時,酮癥酸中毒或休克事件經常會光顧他,而血糖不是過高就是過低。由于血糖管理不善,到11歲時他也只有58磅重。這一年,Doug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爸爸,決定舉家遷至偏遠的密西西比叢林地帶。在那里,很少有人欺負Doug,但也沒有誰聽說過糖尿病。對于這個羸弱的孩子,大家還是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
命運的轉變始于1977年。那一年,7歲的他和12歲的姐姐在公園里玩,被一幅圣經圖畫吸引,畫中大力神Sampson將一頭獅子制服于腋下。這是孤獨而瘦弱的Doug第一次見到擁有健碩身軀的人,而這一幕,似乎就是他長久期盼能夠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那晚,他虔誠禱告,希望自己變成Sampson??梢挥X醒來,依然如故。他知道,單憑幻想是不行的,需要通過努力將這一愿望變成現實。
當然,醫生禁止他進行舉重訓練,但執意要變成Sampson的Doug根本不聽勸阻。深夜,他從廢舊汽車堆里找來一些舊輪子和成袋的水泥,自己開辟了一塊健身場所;而那些過期的鐵人雜志便是他的“指導老師”。就這樣,在這天然的叢林健身房里,他開始風雨無阻地進行訓練,唯一陪伴他的,是浣熊和野山貓,還有隨時可能出現的困難。
他不再是“皮包骨”,也加入了足球俱樂部,成為最有價值的球員;同時還擁有了一群共同努力的伙伴。他們一起去Wolf河,從高高的架子上往下跳水,并在烈日下用加重啞鈴進行訓練。15歲時,他已經進行了兩年的舉重訓練,并開始參加一些舉重比賽。第一次比賽,他的成績只能墊底兒;但中學畢業后,他就在成人公開賽中打破了美國記錄。帶著成功的舉重運動員的榮耀,他又進入健美比賽領域。2006年11月,這個曾經的“皮包骨”男孩成為強壯的“宇宙先生”。

在2007年4月,他和他的內分泌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Dr.Hayes,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Sugar Fitness的社會網絡健康公司;這一時期,他的有關健康、健美和減肥的書籍《The Diabetes Antidote》也出版了。
若不是患上糖尿病,他很有可能不會成為健美運動員,與疾病做抗爭的強大信念引領了他的職業軌跡:“通常那些讓我們全力以赴向前奮進的,正是那些讓我們感到惱怒并激發我們斗志的事情?!?/p>
曾經,因為要在太平洋游泳,Doug拒絕佩戴胰島素泵。直到2006年,他發現了可以根據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自動調節劑量的新型胰島素泵,才開始佩戴。
當他還是個舉重運動員時,體重大概有220磅,也沒有進行心臟鍛煉;而到了健美比賽階段,堅持心臟鍛煉使他成功減重20磅,體脂也從14%降到4.7%。相應地,他的胰島素用量也減少了87%,過去每天需要50~60單位基礎胰島素,而現在只需要11單位。
在健身館里,Doug從不會因為自身患有糖尿病而受歧視,他也可以放心地測血糖、佩戴胰島素泵。有人擔心比賽時他還繼續注射胰島素會比較危險,但其實備戰賽事時,他會把胰島素劑量調低,甚至比非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島素量還少。因為如果胰島素用量太大,他的體脂就降不下來,對比賽不利。同時,他也會增加血糖測試頻率。他不再完全依賴大劑量的胰島素注射,而是根據訓練內容調節飲食。比如,當知道自己需要糖分時,他就會攝取葡萄糖以備在隨后的有氧訓練中消耗。隨著體脂持續下降,他的整體機能也得到改善。
童年時期,為了防止被欺凌,他會自嘲、自貶,以至后來每次出現低血糖事件后,他依然用特有的自嘲式幽默解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地成熟,可以做到凡事泰然處之!
Doug最崇拜的人是Winston Churchill,因其頑強和從不退卻的精神,而他最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三個可愛的孩子。當孩子們很小的時候,他怕自己的病會遺傳給他們,還在深夜偷偷扎他們的腳趾測血糖;而現在他已不再那么緊張,因為孩子們都很健康、活潑。
當Doug在糖尿病會議上發言時,聽眾中有一些孩子認為:因為他已取得事業的成功,糖尿病便不會再對他造成干擾。此時,他馬上強調自己其實每天也和這些孩子們一樣需要和疾病做斗爭;他也要不斷提醒自己,與糖尿病相關的危險隨時都會存在;并且有時他也感到疲憊不想訓練,但這正是考驗他個人意志和自律性的時候……他的話令孩子們備受鼓舞。
有些想要進行舉重訓練的孩子向他討教經驗時,他會建議:如果負擔得起,可以試用胰島素泵。但個別孩子家里確實很窮,連使用的血糖儀都是10年前的老產品。他便鼓勵孩子們說:管理糖尿病并不一定非要最好的設備,關鍵是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并根據不同的情況做相應的調整。畢竟,他自己,也是從那個偏遠的自制叢林健身房走出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