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一屆“中國影協杯”電影文學論壇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呼喚中國電影回歸關懷現實的懷抱。
“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里,中國電影人認識現實的能力逐年弱化和鈍化,描繪現實的能力膚淺化和片面化,中國電影的精神已經接近虛無了。”八一電影制片廠副廠長柳建偉說。
毋庸置疑的是,自2003年迄今,中國電影迅速踏上了產業化的快車道,伴隨著電影產業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電影市場的日漸興旺,2009年中國電影迎來了一個產業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內地電影票房超過60億元。
然而,反觀這六七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明顯看到這樣的現象:泛娛樂化、票房第一、“明星”至上、話題炒作、“山寨”風肆虐……
“我們的電影過分強調商業化、市場化,把媚俗當成大眾化,把生理快感當成美感,把搞笑當成喜劇,過分迎合票房,創作出很多低級趣味的商品。”電影評論家王人殷說。

“電影是一門藝術,絕不只是商品。”電影編劇張挺說,電影是用影像來記錄生活的瞬間、人的生存狀態以及情感的,它比文學更直接地展現了生活的本質。
張挺說:“看看我們電影市場的作品,《三槍拍案驚奇》《十月圍城》《孔子》《風云 2》《花木蘭》《錦衣衛》《刺陵》……要么是歷史題材的改編演繹,要么是虛構魔幻,回望整個2009年度電影市場,根本難覓一部關注現實題材的影片。”
“面對如今這個偉大的時代,中國電影基本上都‘失語’了。”柳建偉不無惋惜地表示,“中國電影人長達十年不怎么關注現實和表現現實,他們錯失了與中國經濟社會一同發展進步的重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