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雪超
隨著包括互聯網、物聯網、3G等信息技術的投入使用,智能交通的遠景已經清晰可見了。作為生活必需品之一的“行”,交通一直都是困擾大城市發展的因素,因為城市化的進程總是矛盾的產物,一方面都市人群生活水平提高,個人汽車保有量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城市擴大、道路增加,卻引發了更多的交通擁堵。
不過,隨著包括互聯網、物聯網、3G等信息技術的投入使用,智能交通的遠景已經清晰可見了。
毫無疑問,傳統的交通技術和手段對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不適應,雖然交通系統一直在完善和擴充,大力投資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提高汽車安全性、開發設計環保車型等等手段也在逐步被應用到交通系統的建設中,但是僅僅依靠這些基礎性的手段,收效并不顯著。
在這樣的情況下,智能交通開始被提上議事日程。當前我國交通事業要想實現智能化,就必須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其實就是將交通行業信息化引入市場。毫無疑問,智能化的交通將產生海量的數據需要處理和傳輸,就一輛正常行駛的汽車而言,需要獲知諸如“我在哪?要去哪?周圍的環境如何?交通狀況如何?該如何通過?”等等信息,而這些信息又需要通過傳感器來收集,然后經過處理之后才能在儀表盤上顯示出來。
顯然,只有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通信技術、控制技術、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系統綜合技術有效的集成及應用,才能使人、車、路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新的方式呈現,從而實現實時、準確、高效、安全、節能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交通運輸的智能化必須有跨產業的聯合行動,包括IT、運輸、汽車、服務提供商、電信等多個行業之間的協作。
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共有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8號線、10號線、13號線和八通線8條地鐵,其中最近通車的4號線就采用了大量的智能設備。
4號線上的乘客信息系統覆蓋了整個4號線,包括軌道、隧道及站臺區域,可以在列車上進行實時的信息傳遞和電視直播。即使列車行駛在隧道中,地鐵控制中心也能為乘客實時輸送信息,為乘客全程提供乘車指引及資訊服務。
據介紹,在列車發生故障或緊急情況時,控制中心可以接收隧道中任何一節車廂的監控圖像了解情況,同時緊急信息及運營信息的發布也將更及時及精確;在突發事件中,乘客可以通過液晶顯示屏了解實時信息并據此做出反應;最新的PIS系統(地鐵里為乘客提供各類資訊的服務系統)集合了定時可編排實時播放功能及定向定位等信息功能于一身。
事實上,根據我們的親身體驗,交通信息化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以不停車收費為代表的ITS應用、GPS等定位技術、物流及其信息技術,甚至車載網絡信息化和娛樂設備等等都已經是耳熟能詳的應用。英特爾駐華院士康凱文博士甚至對此表示,未來交通領域的發展將顯著的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智能高效的交通需要信息技術給予大力的支持,信息技術將在交通導航、公共交通、安全和環保創新方面發揮極大的作用,“交通的未來是計算和通信。”

>> 北京地鐵4號線全線啟用了乘客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