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大的亮點,被認為是著力于收入分配改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報告中指出: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認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具備了從“效率優先”轉向“效率與公平并重”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意愿。“我們已經初步具備了從偏重經濟效益轉向偏重社會效益的能力。”
“不過,我們不能犧牲效率去追求公平,一個不講求效率的社會,必將沒有公平分配財富的基礎。”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說。他將和諧社會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的和諧社會,即公民都去積極地創業和創造,在此基礎上,政府對高收入人群實行征稅,對低收入人群給予補助,進而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
另一種是消極的和諧社會,公民去創業和創造的積極性不高,國家對企業和勤奮工作的人課以重稅,然后去補貼大量的不積極創業和創造的人群,這樣的社會,結果必將是創業和企業艱難、財政赤字巨大、債務高企,最終難以為繼。
不過,周天勇認為,提高居民收入在GDP結構中的比例,關鍵是要發展勞動密集產業,特別是發展服務業來提高就業率。要從根本上縮小貧富差距,還要從產業結構方面進行調整。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現行分類征收個稅存在諸多弊端,工薪階層成為繳納個稅主體是不公平的,工薪收入代扣繳可以堵住漏洞,而其他隱形收入則監管不到位。同時,富人收入絕大部分來自股票、房產、金融等資產投資,企業主甚至還可以把個人消費計入公司成本合理避稅,既漏稅又不利于社會公平,這是稅制不完善造成的。
正在修改之中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縮小貧富差距的一個思路就是通過稅收手段、主要是個人稅收來調節收入分配,將目前的個稅征收辦法,調整為按照家庭為主體征收。
要抓緊制定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財政、稅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