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對諾獎的態度很有意思,有人以一種輕蔑、不屑的態度對待之,以為不足觀或不足論。此言已酸氣撲鼻,卻還聽到另一種更可愛的說法,以為自己的不能獲獎,是沒有好的翻譯將其作品推薦給評委,而評委亦抱有對中國作家的成見……這就頗有點怨婦的情緒了。
諾獎究竟如何?有歷年評出的百余位作家和作品在,非不足論,實不必論。至于中國作家鮮有得獎者,究竟原因何在?怕也不能把板子打在翻譯或者評委的頭上,中國作家及作品擺在那里,評委固然鮮有能讀懂中文的,但中國讀者讀不懂中文的恐怕不多。以我們的閱讀經驗來看,中國作家有沒有與諾獎作家并駕齊驅或超過諾獎作家的呢?我不能說沒有,但是,怕也極少。
諾獎固不足論,每年諾獎頒布前后的那些天,一些人總是嘖有煩言,以為我們太看重諾獎了。其實并非我們太看重諾獎,而是諾獎本身已經成為文學乃至政治思想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種存在。我們不妨冷靜地、心平氣和地想一想,和諾獎作家相比,我們的文學寫作究竟有哪些差距和不足?事實上,這些年來,不少作家們幾乎是在集體上演一場“勝利大逃亡”,逃離現場,逃離現實,放棄作家的歷史責任。如果我們將諾獎看為一面鏡子的話,那么,它一定照出了中國作家“皮袍下的小來”,照出他們的小情調、小情感、小歷史、小時代,照出他們的委瑣與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