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角度看“通脹”解決之道
2010年的尾聲里,伴隨的是人們對“通脹”的憂慮。正確對待通脹難題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社會治理模式,使之在一個更加公平、合理的社會體系內,實現社會財富的共享與共榮,降低社會震蕩的風險系數。
2010年的最后一個月,讓我們想起了年初的第一個月。
漲還是脹?(詳見本刊2月卷首語)年初的不確定性到年終的時候,有了明確的答案。11月份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4.4%,觸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線”,而且曲線繼續上揚。與此同時,中國加速上升的經濟增長趨勢也在接連的“踩剎車”中緩慢回落到9%以下。一升一降之間的最大變化正是“通脹”的再度抬頭。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當下面臨的形勢既有結構性通脹之內憂,也有輸入性通脹之外患。
經濟學家愿意用客觀事實和數字來分析當下的經濟形勢,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僅憑理論分析及數字游戲,難以抵消他們在生活中感到的不安全和焦慮感。從“蒜你狠”、“豆你玩”到“油不得你”、“玉米瘋”、“姜你軍”,每一種新名詞背后都蘊含著嘲諷味十足的民意。在普通民眾看來,這一年的經濟高漲與自己有關的只有“米貴工賤”,因此才有“被”通脹的說法。
無論是直觀感受還是統計數據,都使人們對“通脹”之禍產生了巨大的憂慮。
應對來勢洶洶的“通脹”,政府的應對之道以穩為主,但步驟卻相當迅速。國務院連續召開的會議把這一經濟問題當作重大民生問題來解決,其開出的藥方涉及四個方面:確保市場供應,促進價格穩定;完善補貼制度,安排好困難群眾生活;增強調控針對性,改善價格環境;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秩序。針對貨幣相對過剩,而美聯儲又決定加印6000億美元的鈔票的內外形勢,央行使出了一系列貨幣手段。開始緊縮銀根,小幅加息,更罕見地在九天之內,兩次調高各相關銀行的準備金率,使之達到18%的歷史高位。
但對這一系列政策的解讀卻又因人而異。經濟學家厲以寧就表示,如果9%的經濟增長率還把3%的通貨膨脹率作為一個警戒線,會給經濟帶來很多問題。4.5%的通貨膨脹率作為警戒線是可以的,是社會可以承受的。這樣的解釋顯然不能令大眾滿意,抑制物價上漲及提高警戒線,似乎在紙面上解決了當下存在的問題。但事實上這一問題從2007年以來,一直存在卻并未得到根治。此前的2007年7月,CPI指數曾達到5.6%,而2008年上半年更曾上探至7.9%的高位,已經遠超過厲以寧提出的4.5%的警戒線。只不過在2009年的經濟危機下,CPI指數才跌入谷底。
有分析認為,未來CPI增速將常態化。要高增長,就得忍受通脹的威逼。當下中國的轉型要向內需型社會發展,就需要提高消費的增長。但消費的增長有賴于國民收入分配體系的合理布局,締造一個高收入、高消費的社會顯然并不可取,而建立一個增長型的消費社會,則必須解決以往社會保障體制不足、收入分配失衡的老問題。適度的通脹本身可以促進消費,符合擴大內需的方向。但過高的通脹預期則會破壞這種轉變,而使得人們對于消費更加謹慎。
從一個更長遠的角度來觀察通脹問題,才會得出更合理的解決之道。貫穿2010年始終的經濟轉型,未能成功改變舊的增長模式,只為其提供了一種可能。但形勢卻更為嚴峻,一方面政府需騰出手來應付通脹威脅,穩定物價水平,另一方面則還要避免經濟增長硬著陸,使之保持既有的增長慣性。其平衡度極難把握,稍有不慎就會陷入二難困境。
2011年的考驗因此才剛剛開始,也將更為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