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記者 孫曉青
武進的富民之路
文|《小康》記者 孫曉青
武進在城鄉一體化的建設中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在不斷的創新實踐下,確定了以統籌協調為主要特征的科學發展“武進模式”,其目標是比全國提前8年完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
常州市武進區,這個位于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西北部的一個縣,一直都給人一種銳意進取的印象。改革開放以來,武進用了10多年時間,從一個蘇南農業大縣轉變為工業經濟強縣,成為蘇南改革開放發展模式的發祥地和全國最發達的縣域經濟體之一。但武進并沒有止步不前,從2006年開始,武進就明確提出了打造“全國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的總體目標。
在常州市委常委、武進區委書記沈瑞卿看來,武進的城鄉一體化道路就是要在協調、統籌、和諧等問題上做文章,全方位的縮小城鄉差距,改善百姓生活,做到可持續發展。武進的目標是比全國提前8年完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
“如今買東西去超市,想鍛煉有健身房,還能和原來村里的鄰居們一起跳健身操、唱唱戲,生活過得很好。”58歲的李芳是南河社區的居民,這個社區的前身是六個行政村,如今是6708個拆遷安置村民的新家。李芳由原來村里的一間大瓦房變成了現在的80平米、兩室一廳的樓房,心里美滋滋的,最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兒子在人才市場的幫助下,通過電腦培訓,現在就職于一家電子公司,老公也在社區的物業部門謀了一份差事。“現在家里人醫療、養老、就業之類的保障都有,再加上他們有穩定的工作,生活就真的有保障了。這城里人的生活真的挺不錯的。”李芳笑著說。
撤村轉居是優化村級結構的一種方式,如今的武進有398個村等待進行或撤或并的優化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武進的決策者首要想到的就是如何確保這些農民能夠在城里安心地生活。對于失地農民來說,最為重要的兩項是完善的社會保障,以及穩定的就業。
一手抓起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武進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金剛表示,目前武進共籌資70億元,建立了和城鎮居民一樣的失地農民養老生活保障體系,22萬失地農民享有農村養老、醫療等各項保障。此外,在武進人力資源市場,農民和城鎮居民享受的是同等的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就業服務、就業失業登記、就業援助、創業扶持、職業培訓、失業保險和就業信息,保障失地農民的就業需求。有數據顯示,目前在武進區再就業農民達到34.8萬人,本地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和被征地農民就業率達90%以上。
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村資金一直都是瓶頸。對此,武進發起了“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的活動,加快資金、人才流向農村,創造性地解決了資金難題。目前已有1680家企業與288個村結對共建1058個項目,協議資助資金2.59億元,已到賬資助資金1.35億元,參與村莊整治、基礎設施、物業發展等項目 1000余個。
富民一直都是武進決策者的目標和行動前提。為了讓農民在一體化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持續性的增加農民收入的保障,武進所有的村都進行了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每個農民頭上,讓他們享有明細的集體資產股,并按股分配。
武進還創新誕生了“富民合作社”。據金剛介紹,讓農民以自愿為前提,把未建多余的拆遷安置房折算參股,投向標準廠房、商業用房等有效資產的建設。按照合作社章程,每年的股權分紅由政府“托底”,從而最大限度保障股東利益,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一系列的“富民工程”下,武進人均純收入達12350元,同比增長10%,連續七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滿眼春色、生態宜居”,今年7月5日,聯合國人居署向武進頒發“聯合國人居環境特別榮譽獎”,并宣布武進為中國首個聯合國“人居實驗城市”。聯合國人居署駐華首席代表張振山說:“武進突出表現是人居權利和包容度。”
現在,武進的目標是人人幸福,在《武進區民生幸福行動兩年(2009-2010)工作計劃》五大類28項33個指標中,80%涉及民生。在探索城鄉一體化道路上,武進的決策者要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就業保障、社會管理上實現“六個一體化”。在此過程中,通盤考慮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利用等各類發展規劃,創造獨具特色的“武進模式”。
責編 張凡 xk_g2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