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2009~2010中國綜合小康指數:69.7
文|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20 10年11月,《小康》會同有關部門和專家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對我國“全面小康綜合指數”進行了調查。
《小康》主要是通過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五大方面的狀況來反映中國的全面小康進程。
評價參考了2010年度《小康》11個關鍵詞組成的小康指數。
2010年,《小康》雜志對關系中國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個關鍵詞組成的小康指數,即:飲食指數、消費指數、公共服務指數、生命指數、生態指數、居住指數、平安指數、信用指數、教育指數、休閑指數和幸福指數進行了調查。
其中,70分以上的有5項,分別為飲食指數、公共服務指數、生命指數、消費指數和幸福指數,70分以下的有6項,分別為休閑指數、居住指數、生態指數、教育指數、平安指數和信用指數。
經過加權綜合處理,得出201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綜合指數為69.7分,比上年度增加2.3分。從當前和近年來的發展情況看,“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了如期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今后一段時期應繼續著力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201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進步,但人均GDP離十七大確定的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科技創新能力不強,Ramp;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還很低,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因此,大力加快經濟發展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推進節能減排,促進生態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必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加快完善社保體系,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我國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仍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更低。應在試點基礎上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新農保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形成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進社會公平和諧
據估計,中國基尼系數自2000年以來持續呈現上升趨勢,2009年估計已達0.458,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可見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十分嚴峻。因此,必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9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村居民收入為1)由上年的3.315上升至3.333,顯示城鄉差異還在繼續拉大。因此,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城鄉資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重組,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發揮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當前我國四大區域(東、中、西、東北)以及各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還很不均衡,并表現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諸多方面。為了早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政府應該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扶持力度,大力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分工協作,優化布局,建立優勢互補、協作互助和政府扶持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區域均衡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