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長新,楊東明
泰來縣泰來鎮農村經濟技術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泰來 162400
泰來縣“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初探
——以泰來鎮小型灌溉水源工程為例
石長新,楊東明
泰來縣泰來鎮農村經濟技術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泰來 162400
泰來鎮小型灌溉水源工程是泰來縣首個“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本文介紹了泰來縣及泰來鎮小型灌溉水源工程基本情況,項目實施的具體措施及效益,對于今后“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在泰來縣實施具有模范帶頭作用及現實的指導意義。
民辦公助;農田水利;建設;初探
泰來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西南邊緣,居于黑龍江、吉林、內蒙三省(區)交界處,總幅員3960km2,其中:耕地191.2萬畝,全縣10個鄉鎮,83個村,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2萬人。泰來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高溫少雨,年平均降雨量僅392.6mm,而且時空分布不均,春季8級以上大風13次左右,是典型的風沙干旱地區,干旱少雨始終是制約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要實現從自然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改變靠天吃飯現狀,確保農業豐收,就必須確保灌溉水源,因此我們憑借國家“民辦公助”項目實施的有利之機,選擇交通方便、群眾基礎較好的泰來鎮老街基村, 做為我縣“民辦公助”項目的試點。該村幅員面積2.49萬畝,耕地面積2.02萬畝,人口2527人,2005年人均收入2192元。該村是泰來縣特色農業及蔬菜產業重點發展地區,綠豆、蔬菜、瓜類等作物的種植面積較大,是縣城蔬菜主要供應地之一,當地地下水資源條件較好,完全可以滿足灌溉水源要求,群眾建設水源工程積極性高,展示幅射面廣。基地項目區計劃新打機電井133眼,配套機泵133套,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項目區計劃投資133萬元,其中國家補助資金40萬元,群眾自籌93萬元。基地項目建成后,可新增產各類作物產量200萬kg,與傳統灌溉相比,年增產值80萬元,年可節水100萬m3,節能11萬千瓦時。該項目在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其示范作用必將帶動我縣及周邊地區節水灌溉事業的發展。
由于目前“民辦公助”項目建設在我縣處于起步階段,工程建設參照水利行業建設經驗,采取如下措施:
1)成立了項目區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項目區補助資金不下擺農戶,由泰來鎮政府統一管理,并組織實施,使項目區工程建設工作成為政府行為,納入政府工作日程,確保工程建設的正常實施。
2)工程建設由泰來鎮農村經濟技術綜合服務中心具體組織實施,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工程建設管理和運行統一指揮,項目管理按照水利部和財政部共同制定并頒布實施的《水利基本建設資金管理辦法》規范管理行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具體操作如下:
(1)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實施。在項目區建設上,本著統一規劃,連片開發,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保證項目區規劃的科學性和項目建設質量的要求,在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縣水務局技術人員深入項目區,逐地塊進行實地踏查、落實井位,保證了設計質量;在項目區打井過程中,水利技術人員按《泰來鎮小型灌溉水源工程方案》要求,合理確定井位,落實到地塊。通過招投標選擇最好的打井隊進行施工,并嚴格按《機井技術規范》進行驗收。在機泵設備采購方面,在保障售后服務的前提下,選擇質優價廉的產品。
(2)組織管理。工程建設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技術把關定期檢查驗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推行了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
(3)技術管理。根據《機井技術規范》等標準及有關規定,并與相關行業科技隊伍協同操作,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指導項目區的建設、生產和運行。
(4)資金管理。該項目資金設立了專項帳戶管理,在整體資金運行上,達到了厲行節約專款專用,完全遵循預算程序,同時定期邀請職能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監督檢查。
3)努力籌措資金,確保工程投入。項目區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尤其是資金籌措是重中之重。地方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不等不靠,創造條件提前啟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精打細算,盡力用好資金,保證項目區建設順利實施。
該項目區的抗旱水源工程建設,效益巨大,2006年泰來縣春季1~5月有效降水量極低,幾乎為零,為歷年極值,由于項目區建設,解決了當地農田坐水種及生育期需水要求,為當地農業生產起到了極大作用:一是切實增強了耕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對于改良土壤,降低堿化、沙化耕地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項目建設增加了農民收入,項目區內主要以玉米和高糧等大田作物為主。項目建設前,玉米的畝產量為300~4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玉米0.8元計算,畝收入在240~320元,畝效益在僅100~150元,項目實施后,預計畝產玉米在500~600公斤,畝收入在400~500元,畝效益可達260~360元,1萬畝可使農民增加收入100余萬元,同時在有條件的地塊,采取保護地栽培技術,這將對農民增收起到較大推動作用。三是項目建設推進了標準化糧田生產進程。耕地利用率的明顯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顯著提高,耕地土質的較快改善必將促進生產技術、種植品種、種植方式的大大改變,必將促進種植業向綠色、特色和科技方向發展,進而全面推動向標準化生產方向發展,從而拉動區域農業經濟的全面攀升。四是項目建設促進了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顯著提高。小型灌溉水源工程項目地處泰來縣干旱區,旱田灌溉保證率較高,推動了泰來鎮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周邊鄉鎮和地區,“民辦公助”項目的施行,為我們解決了資金困難的問題,極大的提高了農民建設農田水利工程的積極性。同時,可以調節田間小氣候,減少蒸發量,增加地表土壤水份,穩定表土,減少流失,降低風害程度,為當地沙地治理起到極大作用。總之,項目建設無論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多方面來看,都將對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實施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S27
A
1674-6708(2010)21-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