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琨
貴州財經學院,貴州貴陽 550004
新形勢下循環經濟管理模式探究
汪 琨
貴州財經學院,貴州貴陽 550004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嚴重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健康、平穩及長遠發展。這種情況下,循環經濟管理模式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我國的發展循環經濟現狀透徹的分析,總結出該管理模式的構建途徑等內容。
循環經濟;經濟管理;管理模式
循環經濟這種新型的經濟管理模式,以資源的循環和高效利用為核心,以低排放、低消耗為基本特征,以再利用、減量化為原則,是對傳統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的根本變革。
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目前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如下:
1)得到了政府多項政策的激勵
我國政府為了引導循環經濟的發展,推行了多項激勵性的經濟政策,包括財政、信貸和稅收等刺激,也包括對節能設備的購置和節能技術的改造實行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差別利率、信貸貼息并減免企業所得稅等。另外,還對城市生活垃圾發電、農村可再生能源等項目實行稅收優惠,極大地促進了資源的節約利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
2)初步形成了循環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
為了給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節約能源法》、《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等,促進了企業形成節能、節材、節水,合理利用資源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3)在管理機制上仍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來說,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機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函待改進的地方:一方面,尚未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的理論體系,也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機構和總體策劃,協調機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地方發展循環經濟的領導小組在欲行效率低、監管不得力,造成企業管理理念沒有跟上來。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循環經濟優勢的發揮,需要我國在構建過程中予以解決。
我國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政府應在此初步階段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我國經濟目前總體上還是政府主導型經濟,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推動甚至直接的投入;另一方面,循環經濟的實現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意識約束。因此,政府介入循環經濟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循環經濟屬于政府的自覺行為,而不是自發的市場行為,因此必須以法制為保障來實現自身的穩定有序發展,用法律手段來規范企業和公民的行為。我國政府應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通過立法、宣傳和監督3個步驟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我國當前的改革處于攻堅階段,市場透明度不高,影響人們對未來收支預期的計劃。政府應通過制定并實施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增強人們對未來循環經濟發展的信心,刺激消費;同時還要,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消費者對循環經濟的關心和支持。
循環經濟的發展還有賴于資源再利用和清潔生產等技術,而企業和個人的能力又不足以對相關技術的研發進行大力投入。因此,政府需要予以扶助,加大投資力度,建立相關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平臺,如出資引進或與科研機構聯合進行技術研發攻關、宣傳、推廣相關技術等。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減少企業自主開展技術研發的成本,還可以拉動消費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有效地循環經濟的管理機制,應采用目標管理和全過程控制的管理方法,貫徹全面管理和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結構化的管理框架和運行機制。
由于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經濟核算體系息息相關。因此,更好地發揮其優勢需要建立一套綠色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改變傳統國民經濟總值(GDP)統計方法,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損失納入統計范圍內。目前,我國已經開始研究開展和建立環境污染物實物量核算以及環境損失價值量核算等活動,目標是建立一個綜合環境與經濟的核算理論體系。
相關部門的職責的明確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應對各組織部門的職責、權限和作用作出明文規定,建立部門間的合作協商制度,保障各部門之間合作關系的和諧,以此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績效,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技術信息、基礎設施等條件。
暢通的信息渠道和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降低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成本,使相關的理論、技術和觀念意識得到廣泛地的傳播。因此,可以建立循環經濟技術信息網絡、廢棄物資源供求信息網絡、咨詢服務網絡以及信息發布制度等,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發布、咨詢、統計、交易等功能。另外,還要將內部信息交流公開化(尤其是循環經濟進展情況),以便能及時協調和監控。
循環經濟的發展涉及到各行各業、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需要循環經濟的各級管理者和實踐者以及百姓共同的參與和推廣。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如專題講座、研討會、中小學基礎教育、大學高等教育、在職教育、經驗交流等,進行循環經濟的能力培養。同時,還可以借助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引導全社會選擇正確的生產和消費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從根本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是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和積極構建循環經濟的管理模式,提高生態環境的利用效率。循環經濟的實踐不僅需要政府的提倡,企業的自律,也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
[1]李苗苗.論我國企業的經濟管理[J].現代經濟信息,2009(9).
[2]陳小潔.日本循環經濟戰略體系對中國的啟示[J].蚌埠黨校學報,2008(4).
[3]范新成.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障礙及路徑選擇[J].財經政法資訊,2007(1).
F2
A
1674-6708(2010)24-0120-02
汪琨,職稱:初級,研究方向:戰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