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衛東廣西機電工業學校,廣西南寧 530022
中職學校的學生盡管學習基礎比較差,但是他們仍然有很強的好奇心,有探究精神。只要我們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他們是完全可以學好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合適的教學方法是非常多的,比如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等,但是筆者嘗試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研究性學習方案。
研究性學習,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研究”來“學習”,讓學生在問題提出后通過自主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豐富自己的生活體驗,養成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習慣,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這個新的教學方法與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最大區別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是主角。學生來提出問題,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教師只要及時進行指導與評價就可以了。這樣,教師沒有那么辛苦,也不用那么死板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一切都由學生來體驗。它的實質就是把教學交給學生,讓學生分成小組,像研究人員那樣來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像是一個主持人,而學生是整個晚會的表演者、參與者。
下面就是教學中,按照新的教學方法嘗試設計的一個研究性學習方案。
研究課題名稱: 負反饋放大器的類型
指導教師:譚衛東
所屬年級:2007級
課題組成員:2007級電子1班50位學生(分成10個小組,教師先期對組長進行培訓)
作為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必須學好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而這個課程中最難而且必修的內容之一就是負反饋放大器的知識,可以說是一個必須邁過去的坎,因此希望通過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來掌握這個內容,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沒有感覺到知識是非常有難度的。
課題的意義與價值(為什么要進行本課題的研究)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要做到:
1)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進行一次系統、自主的復習,比如二極管、三極管、放大電路等;
2)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電類的實驗,真正明白實驗數據的有用的,因為此時學生需要這些數據來支持他的研究;
3)讓一些學生成為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領跑者、小老師,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促進整個班級的學習風氣,形成良好的竟爭氛圍;
4)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負反饋的基本概念與類型,從而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能夠獨自判斷某一個負反饋放大器電路是屬于四種負反饋放大電路中的哪一種,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夠獨自畫出四種負反饋放大電路圖中的一種,從而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4)能夠獨自完成四種負反饋放大電路實驗中的一種,并且能夠利用測量到的數據分析負反饋放大電路,從而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培育學生利用IT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以便在成果匯報階段能夠很生動地展示小組的研究成果。
過程與方法:
學生自己閱讀課文,進行充分討論后提出基本問題,然后提出單元問題與內容問題;每個小組進行分工,查找資料掌握判斷負反饋的類型的方法;再通過到實驗室做負反饋放大電路的實驗來得到可以支持理論判斷的依據,最后共同得到結論:符合規定條件的電路就應該是所研究的一種負反饋放大電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心態,培養學生刻苦鉆研、探索科學的精神;
2)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3)讓學生真正明白:理論只有得到實踐的支持才能真正成立,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親自嘗試得來的知識是最牢靠的,也是記得最深刻的,最終明白實踐出真知。
2007 級電子1班的學生很活躍,本來就分有學習小組,具備有團隊精神;但是學生之間的差異比較大,有的理解能力特別差,甚至無法自學課文,而有的學生卻一點就通,很聰明;還有學生比較有好奇心,也喜歡做實驗,計算機信息技術也掌握得不錯,有利用Internet搜索、查找資料和使用PPT、Flash做課件的能力。
1)負反饋判斷的步驟(用PPT來展示或者用Flash來演示);
2)負反饋放大電路四種類型電路圖的繪制(用Protel99軟件來完成);
3)負反饋放大電路四種類型電路圖的判斷步驟(用PPT來展示或者用Flash來演示);
4)四種類型負反饋放大電路的實驗圖及實驗數據展示(用PPT來展示);
5)實驗報告表格與活動過程記錄表、資料查閱記錄表與小組合作學習評價表。
這次研究性學習階段共4個階段,即動員和培訓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課題評價與反思階段。歷時3個星期,真正的教學課時是8節。第一個星期選兩節課進行情境引入和分組,確定選題,然后學生在課余制定研究計劃,填寫有關的表格;第一個星期另選兩節課進行“選題”匯報,明確思路;第二個星期學生實施選題;第三星期選兩節課進行成果匯報。
[1]朱慕菊.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D].新華文摘,2001(8).
[3]王洪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探索[J].教育藝術,200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