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松,王小楊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長沙 410082
隨著網絡這一全新的信息生態系統進一步升級,誘發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因素也趨于復雜化,尤其是主觀因素。筆者認為,這些主觀因素應從3方面分析:一是不斷走向群體極化的單個網民;二是影響甚至控制極化群體網絡意見領袖,即“e見領袖”;三是在互動中注重形象思維,并且做出行動的極化群體。這3方面的主體,都表現出極化的心理與行為,各個不同的主體心理與行為都對形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起著推動作用。
首先,人內傳播到“我的網絡”,輿論參與主體中的網民“消費主權”帶有極強的極化因子。G.H.米德提出:“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有重要影響。自我可以分解成想到聯系、想到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作為意愿和行為主體的‘主我’,它通過個人圍繞對象事物從事的行為和反應具體表現出來;另一方面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意識的社會關系性的體現。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動中形成的,又是這種互動關系的體現。”可以想見,在當前網絡這一全新信息生態系統里,這種“主我”與“客我”之間的互動,這種有選擇性的接觸與記憶,或者說這種網民個體的“人內傳播”,更能體現出這一傳播模式的互動性。在互動中,個人不斷走向極化或固執。
對于網民個體的“人內傳播”,凱斯·桑斯坦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概念,即“消費者主權”。他說,“消費者主權意味著在價格系統、目前所有以及需求的限制下,個別消費者能夠選擇他們想要的。這樣的想法不只在經濟市場上,而且在政治與傳播市場上,而且在政治與傳播市場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那樣的體系中,每個人都能完全控制他們的傳播世界,而這控制將減少傳播經驗的分享,減少置身于未經事先篩選的題材里的機會,并且為個人和社會都帶來難題?!本W民們以其個人超強的信息篩選能力,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世界里選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商品,其實是在充分行使自己的“消費者主權”。那么,隨著信息選擇項的激增,“消費者主權”應運而生,每一個網民都會據自己的愛好或其他因素,打造自己的“消費領域”,也就是桑斯坦提出的“我的日報”。另外在傳播學研究中,“使用與滿足”理論也提到,“傳播過程需要靠受眾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滿足聯系起來,也就是說,受眾是媒介的主動使用者,受眾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本W絡為人們提供選擇的空間更大,也就會更進一步催使網民注重這一對于信息需求的“消費主權”。在此意義上,網民個體的“我的網絡”已在形成。這無疑是個人走向“信念固著”的前提因素。
其次,“e 見領袖”進一步過濾網上意見,并將越來越極化的意見擴散給更多的網民?!癳見領袖”這個詞是學者林景新首先提出,主要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有下面的也有負面的)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實際上,“e見領袖”與傳統模式下的信息生態系統里中的“輿論領袖”或“意見領袖”,有一些區別。后者有一定知識文化積累,并且觀點獨到,能給人深深啟發。而前者在現實中,可能是鄰家男孩或一個在校大學生,甚至可能是一個游閑無業之人。
筆者觀察到,一些在網絡上很有威望與權威的“e見領袖”,在生活中可能極不善言辭、性格內向?!癳見領袖”也可能是一些性格偏執的人,不斷糾纏于網絡世界中,或者是一些極度熱心且具有正義感、愛打抱不平的人群,但就這些各種各樣的“e見領袖”借助于網絡傳播,形成巨大的網絡影響力。所以,在開放性參與互動的網絡社會,“e見領袖”是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生發的加速器、催化劑。這一群網絡上的活躍分子,通過他們的積極發言、參與討論,不斷地批評、解構、重塑,影響著網絡輿論的發展趨勢。當然,正如現實中的重要人物用金錢與地位來衡量一樣,這些虛擬世界中的“e見領袖”也有自己的“外部特征”。例如,在紅網論壇網友中,網友聲望榜上的第一名——網民“素蕓”,可以說是一個絕對的“e見領袖”,其在論壇中發言回帖,都可能引起一批其他網民的回應。可以從其論壇ID下面的資料看到這樣一些“外部特證”,比如“門派”處顯示“論壇功勛”;網民“素蕓”的等級是“二級網監”,這處于紅網網民19個等級中的第14等級,級別是比較高的;網民“素蕓”的“威望”與“魅力”點數分別為85、6 190,這必須通過一定的積累才能達到;“紅網幣”與“經驗”是論壇系統根據發言回帖自動添加,網民“素蕓”在這一方面是相當高的級別;另外注冊時間,也是判斷“e見領袖”的一個重要標志。
當然,故意灌水而提高自己在論壇的發言回帖量,也不大可能成為“e見領袖”,比如紅網論壇“論壇灌水榜”中顯示,網民“老天”發言30多萬條,排名灌水第一名,但他仍未能進入“聲望榜”前5。這些“e見領袖”不一定有高學歷或觀點獨到,但一定是最會繞彎子,聊得你眼冒金花的人。筆者特意對一位在論壇極為活躍,且得到紅網論壇眾多網民擁戴的一位“e見領袖”——“管理員001”說:“你是真正的e見領袖?!彼氐溃骸拔抑皇呛軣o恥地喜歡咋呼。”這無疑也是一個例證。不論怎樣,一旦網絡形成熱點,然后在“e見領袖”的引導下,極易形成極化群體。
第三,網絡群體進行“形象思維”時,其實是一個無意識地弱智化過程。在這一群體互動過程中,他們容易沖動,且易受暗示。極化群體的這種“去個性化”,在群體決策中趨于一致,這是促發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最直接的一個主觀因素。對此,勒龐進行了一番研究,他在《烏合之眾》一書說,“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動的傾向,是組成群體的個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笨梢哉f,網絡群體只會形象思維,缺乏理性思考,極易被外在形象打動。因此,在網絡中,群體領袖——不一定是“e見領袖”——會采取一些比較機械的方法來激化群體。這又如勒寵所說,“其中有3種手段是最為重要,也十分明確,即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它們的作用有些緩慢,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睂嶋H上,在網絡傳開的熱點事件中,網民一致表現出來的觀點未必是正確的,比如“史上最毒后媽”事件中,網民起初一致譴責的丁香小慧后媽,最后成了史上最冤后媽。
對于群體互動與群體決策中,群體如何集體無意識,且不斷走向極化的現象,莫斯科維奇也有過相關論述,比如他說:“在群體熱烈激昂的氛圍中,懷疑者找到了真理,猶豫不決者變得果斷,溫和主義者變成極端主義者。如果群情激憤,情況更是如此。一旦群體的情緒走向極端,他們就會極力擁護一種觀點,完全排斥其他觀點。”應當說,走向網絡群體極化,這是群體互動的必然結果。
當然,群體互動中不斷走向極化,還有一個主觀因素,即人們害怕被孤立,持不同意見者也不得不沉默起來,從而導致群體中異見消失。這一“沉默的螺旋”理論放在網絡環境中也成立。學者謝新洲也提出類似觀點:“作為研究大眾傳播、社會心理和輿論關系的龐大的理念體系,如果在傳統大眾媒體環境下引發和支持‘沉默的螺旋’的基本條件在互聯網環境下依然存在和成立,那么該假說在網絡空間中就仍然基本適用。”我們知道,隨著“人肉搜索”、“宇宙通輯令”等網絡暴力形式的出現,“沉默的螺旋”理論完全適用互聯網這一全新的信息生態系統,僅在形式上有一些變化。正如謝新洲接著指出的,“在網絡空間,社會孤立的動機并沒有消失;網絡群體對個人意見的壓力作用方式有變化,強度相對減弱,但其影響依然不容樂觀;從眾心理的動因繼續存在,從眾現象依舊普遍。因此,‘沉默的螺旋’并沒有從網際間消失?!币粋€人處于一個以興趣愛好或觀點相近為紐帶的網絡群體時,就會與群體內其他成員交流共同的想法與認識,或不斷去尋找與自己相近的觀點,試以此取得心理安慰,籍此強化自己原有的觀念。正如桑斯坦所言,“如果團隊成員已經傾向于某個方向,他們就會在這個方向提供更多的論點,只有極小部分的論點會轉到另一個方向。其討論結果就是讓一開始的傾向往前再跨一步”。因此,在團隊主流民意的影響下,那些持異議者將越來越失去空間與話語權,整個群體內聽不到相反的意見。
因此,我們發現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生發過程中,網民個體的內在傳播,網民之間的人際傳播,“e 見領袖”催化下的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都在不斷地互動進行,各種主觀上的因素也相互影響著,同時形成一條群體走向極化的循環路線。而每一個環節中的主體都在自我思考或群體決策,外界因素也影響著個體意識或群體思維,最終網絡極化現象形成。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78.
[2][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9-32.
[3]謝新洲.網絡傳播理論與實踐[M].1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3.
[4]林景新.網絡危機管理[M].1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96.
[5][法]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廣西: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51;130.
[6][法]塞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M].2版.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50.
[7]謝新洲.網絡傳播理論與實踐[M].1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73;179.
[8][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