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的謝丹文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他的對面有一臺機器人正在給他畫像。6分鐘后,一張小丹文的畫像從機器人的身旁“飄”了出來,畫得還真像。在旁邊,許多孩子排起了隊,都在等待機器人為自己畫像。
這是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見到的一幕。在2010年科技活動周期間,中科院的許多研究所都向公眾開放了實驗室,展出了科研成果,吸引更多的人走近科學。
在聲學所,一臺電視機的畫面上全是“雙影”。“這不是質量問題,而是最新的3D電視機。”研究人員朱小勇告訴記者。戴上特制的眼鏡,你會看到納達爾在網球大師賽上的精彩鏡頭。小小的網球正向你飛來,似乎馬上就觸到了你的身體,會讓你下意識地躲避一下。這是聲學所與上海文廣集團共同研制的3D電視機。
電影《阿凡達》在中國的上映曾掀起了觀眾的3D電影熱,但那只能在電影院里才能看到。科研人員將這種技術正在向家庭推進,從電視中看3D節目已經實現。
聲學所有3D電視機,中科院計算所則展示了4D電影。穿越寒武紀的恐龍可以從畫面里沖出來,并停留在眼前,感覺就是伸手可及。“4D比3D多了現場感,坐在那里,你可能會與屏幕里的場景一樣感到下雨了,或者感到地震了,感到撞車了……”講解員向公眾仔細地解釋4D技術是怎么一回事。
最吸引人的還要算機器人了。在自動化所,機器人的“行為”常讓人目瞪口呆。智能保安機器人就是其中之一。
當你來到這個“保安”面前時,它會說:“您好,我不認識您,請到登記處登記。”如果你乖乖地登記,“保安”會識別登記牌。“請跟我來。”“請這邊走。”如果你不聽從“保安”的指揮,或心懷不軌,“保安”會警告你:“請不要往里走了,不然我就報警了。”如果你依然我行我素,“保安”會報警,信號會馬上傳遞到監控室。
自動化所的乒乓球機器人也讓人大開眼界。在一臺標準乒乓球臺前,機器人和真人對打了50多個回合,引得觀眾陣陣掌聲。其實這款機器人并不是為乒乓球訓練專門設計的。研究人員張正濤向記者介紹:“我們研究的是高速運動的物體的視覺跟蹤、軌跡預測與控制技術。這些問題不僅是機器人研究領域中的共性關鍵問題,也是軍事領域和工業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乒乓球機器人的研究很高深,但它本身的出現則是讓公眾體驗科技體驗創新的最好載體之一。
在聲學所,一群小學生正對著一臺像樹干一樣的儀器唱歌。它的研制者楊亦春研究員告訴記者,這臺設備可以清楚地判定誰出聲了,誰只張嘴沒出聲。孩子們的出聲部位、聲音大小都顯示在計算機上。這似乎是一臺專治“濫竽充數”的儀器。
它看著好玩,但卻極有用處。汽車發動,它能判斷出聲音都是從哪里發出來的,“是管子振動聲,還是發動機出的聲,或是車輪發的聲,它一下子就能分清楚。這對于確定汽車的故障很有幫助。”楊亦春說,有了這臺儀器,非聲學專業的人也可以準確知道發聲部位及聲音的大小了。以前測一個電扇的聲場,需要幾天時間,而現在只需0.8秒。
科技是高深的,也是神奇的。借科技活動周,中科院的研究所讓公眾更多地看到了科學神奇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