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松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現在橋梁建筑已不單純地被視為交通線上重要的工程實體,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綜合國力的綜合體現。本文具體介紹我國各種橋梁的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
當橋梁向大跨度方向發展的同時,未來橋梁新材料應具有高強、高彈模、輕質的特點,對建橋材料也提出了高強、輕質和多功能的要求,橋梁的規模有一個理論上的限度。新型材料不斷出現,不過它們的實際應用僅僅受制于對其使用壽命的顧慮。在以保守的方式使用新型材料的初期驗證階段,目前橋梁常用的鋼和混凝土,從而實現高強輕質的目標。材料科學的進步為橋梁實現輕巧、簡潔、形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進一步探索新型的、高強、超高強工程材錢建立其可靠的力學本構關系,以充分發揮材料潛在的承載力,并在結構理論研究上發展更符合實際狀態的力學分析方法與新的設計理論,不同類型輕質材料組合拼裝的各類新型斜拉橋、懸索橋、輕質拱橋,并向可靠度理論方向進行探索,將一跨而過大川海灣。
鋼管混凝土拱橋具有其獨特的優越性,鋼管混凝土拱橋的跨度將會達到甚至超過斜拉橋。拱橋的拱肋是以受壓為主的構件,除需要改進橋梁設計計算的理論和方法外,其穩定性問題較為突出,軸壓承載力和抗剪承載力高;在大跨度橋梁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灌注混凝土階段的模板和鋼筋,耐火極限比鋼材強;高強輕質且便于施工的高效結構材料,還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大跨度拱橋中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鋼管棍凝土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我國對鋼管混凝土的研究,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在我國鋼管混凝土具有很靈活的造型能力,發展迅速。我國已建和在建的大跨度鋼管混凝土拱橋,制定了多種應用規范。主要形式有下承式、中承式、上承式,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無鉸拱橋分為鋼管混凝土拱橋和帶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的混凝土拱橋。這種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將為鋼管混凝土拱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了使拱橋的發展充滿了活力,拱肋構造,大都采用雙管組合肋(“啞鈴”型截面)或4管組合肋。在我國鋼管混凝土拱橋建設中,也有采用2管和6管組合肋的;綴件則采用鋼板或較細的空鋼管,無論是數量和跨度、結構和類型、施工技術等均為世界領先水平。其造型千姿百態,為好些城市平添一道絢麗壯觀的風景線。隨著我國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鋼管混凝土拱橋將成為我國路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橋梁建筑是建筑藝術的一個分支,屬于藝術門類。橋梁通常是社會大型公用設施,與其他±木建筑相比,它具有土木工程建筑的一般屬性,橋梁建筑還具有自身的特點,有使用和觀賞兩重功能。其主要功能是給人們提供跨越障礙的通道,具有形體龐大、位置固定、建造具有不可逆性且耗資巨大等特點。由橋梁的特殊功能決定了橋梁必須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結構散布在社會各處,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使用它。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開放性,使用壽命也比較長。因此,公共性、公平性、安全、適用、經濟必然是橋梁設計的原則,橋梁規模越大,激發了公眾參與的熱情,經濟因素在橋梁建設中所占的分量就越大,人們對其建造都非常關心,這一點在現代橋梁設計實踐中已得到足夠重視,這就是推動橋梁美學研究的直接動力。創新便是橋梁建筑藝術的靈魂,通過總結前人的創新經驗,終究會走向橋梁的藝術范疇。橋梁建筑屬于結構,創新必須以實踐為基礎,其存在的基礎是其適用性,也需要用理論來指導。
橋梁從設計建造到使用,直到服役期滿,利用綠色設計和生命周期設計。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綠色設計包含產品從概念形成到生產制造、使用乃至廢棄后的回收、重用及處置的各個階段,既實現社會價值又保護環境價值,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考慮不僅僅指施工建造期內對環境的影響,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環境保護只是綠色橋梁設計應考慮的因素之一。在使用過程中一般不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垃圾,不能等產品產生了不良的環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其自身將成為一件無法處理的廢棄物。要預先設法防止產品及工藝對環境產生的負作用,然后再制造。這就是綠色設計的基本思想但達到使用壽命后,因此如何利用橋梁高架的優勢保持生命流通,對達至設計使用年限的橋梁的處理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生態連續是未來橋梁設計必須考慮的課題,這也是綠色橋梁設計的基本要求。
陸路交通網是世界橋梁工程界的目標和夢想。年輕一代橋梁工程師要以報國為己任,勤奮學習、努力創新、勇于實踐,讓中國的橋梁成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里程碑,使中國成為世界橋梁強國中的一員,重現中國古代橋梁的輝煌。
[1]張建仁,劉揚,許福友.結構可靠度理論及其在橋梁工程中的應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3.
[2]中鐵大橋局橋梁科學研究院.大跨度鐵路(公鐵兩用)斜拉橋和懸索橋資料調研[R],2001.
[3]陳艾榮,盛勇,錢鋒.橋梁造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3.
[4]李亞東.橋梁工程概論.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19-20.
[5]韓伯林.世界橋梁發展史.知識出版社,1987:46-115.
[6][英]馬丁·韋爾斯.世界著名橋梁設計[M].張慧,黎楠,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03.
[7][英]馬丁·皮爾斯,理查德.喬布森.橋梁建筑[M].吳靜妹,王榮武,譯.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5-18.
[8]趙和生.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新世紀中國城鄉規劃與建筑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9]日本可持續建筑協會.石文星.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估體系一綠色設計工具[M].1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