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我國建筑工程領域杰出科學家、建筑師和設計師張錦秋榮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李邦河等33人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郭玉海等17人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等出席頒獎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劉延東發表講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向大會作了工作報告。
劉延東向獲獎科學家表示祝賀,感謝基金創立者和捐款人對祖國科技事業的支持。她說,何梁何利基金自1994年創立以來,公信力和權威性日益增強,已經成為激發科技人員創造力、推進科學技術創新的特色品牌,成為促進祖國內地與港澳地區科技合作和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今年的獎勵覆蓋范圍更廣,結構更趨合理,創新成果更加豐碩。她希望基金進一步優化獎項結構,完善評選標準,提高評選質量,努力辦得更加成功、更有特色,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再立新功。劉延東指出,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基礎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高新技術領域孕育一系列革命性突破,重大創新引領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指明了當前科技事業發展的前進方向和重要著力點。她希望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揚傳統,開拓創新,協作攻關,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科學前沿和產業高端譜寫新的卓越篇章,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據介紹,今年獲獎人平均年齡55.5歲,較去年61.9歲降低了10個百分點,兩院院士所占比例為25.5%,非院士的比例為74.5%,顯示出我國研究開發中堅力量呈現年輕化趨勢。此外,獲獎科學家共擁有授權發明專利439項,人均8.8項。
張錦秋是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第一位女性。她扎根西部半個世紀,堅持科學與藝術相統一、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創新實踐,研究和設計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三唐工程”、黃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園、延安革命紀念館等。這些精品力作實現了科技創新與藝術創作完美結合,為弘揚中國建筑設計價值觀,建設建筑工程自主創新體系,樹立了新時期的標桿。
據悉,今年是何梁何利基金創立第16年。到今年為止,已誕生了901位獲獎者,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8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782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9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