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新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農牧局,河北承德 068465
無公害馬鈴薯地膜覆蓋種植技術
劉敬新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農牧局,河北承德 068465
本文對無公害馬鈴薯地膜覆蓋種植技術做了相關探討。
無公害;馬鈴薯地膜;覆蓋種植技術
推廣馬鈴薯地膜覆蓋技術,可使土壤提溫、保濕,促肥效,增產率20~70%,大薯率增加25%左右,提早上市10~15天,提高畝效益100~500元,其主要技術如下:
1)先種后覆膜:整地→開溝→施肥農藥→播種→做床→噴除草劑→覆膜→引苗及管理。
2)先覆膜后種:整地→開溝→施肥農藥→做床→噴除草劑→覆膜→播種→引苗及管理。
1)選地:選擇地勢平坦(坡度10度以下)土層深厚(50cm以上),土質疏松(保水肥性能良好,有澆灌條件更佳)、中等地力以上的地塊。
2)整地:上年秋季進行深翻17~25cm,來不及秋翻要春翻,翻后及時進行耙、壓、耢,達到深、松、平、凈,無根茬、土石塊、雜物,并有良好的墑情的程度。
3)施肥及施農藥:(設計畝產量2 000~2 500kg)
(1)施肥:每畝施腐熟好的農家肥4 000kg以上,種化肥;1)磷酸二銨20kg,尿素8~10kg,硫酸鉀或氯化鉀8~10kg;2)施用N、P、K各15%的三元素或多元素復合肥(撒可富、燕豐、艷陽天)40kg或馬鈴薯專用肥50kg,加尿素5~8kg。
(2)施農藥:地下害蟲防治,選用谷秕或谷糠、麥麩子、玉米碴2~3kg,炒熟,拌50%鋅硫磷乳油(殺蟲劑)50~100g,開播種溝時均勻撒施在溝內,也可與農家肥、種化肥均勻撒施地表后耙入土中。
4)播種:(1)選種:選擇高產、抗病、商品性好、耐貯運的早代脫毒種薯做種薯,挖芽前晾曬1~2天,催芽1~2mm;(2)挖芽:選擇塊莖頂端或中部芽眼做種芽,芽塊重40~50g,為防治馬鈴薯環腐病等種薯傳染性病害,選用50%多菌靈或75%酒精進行切刀消毒;(3)種子處理:為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早疫病、黑莖病等種子帶菌病害,可選用25%甲霜靈或50%多菌靈、70%代森錳鋅、80%托布津,畝用量50~100g,拌種;(4)開溝:①化肥、農家肥、毒餌與土壤混翻后形式的,行距40cm,開溝深15cm左右,點兩條垅隔一垅再點兩條垅,以此類推;②開溝施化肥、農家肥毒餌形式的,開溝深17cm,將化肥、毒餌、農家肥施入溝內,(芽塊與化肥要用土隔離,防止燒芽),也可以在兩苗行之間另開溝施入種化肥;(5)播種:根據選擇品種、地力水平、栽培管理條件確定適宜密度,一般株距20~25cm,芽眼朝上,等距按芽點播。
5)做床:(1)帶距:一般一床(75~80cm)加一溝(45~40cm)為一帶,即120cm;(2)行距:床內兩行之間為小行距40cm,兩床之間為大行距80cm;(3)床高:一般5~10cm,應視地勢而定,易澇則高,易旱應低;(4)做床:播種后用木犁距兩苗垅外20~25cm處開溝,覆床面土,隨后用耙子找細,使床面平、細、凈,中間稍高呈平脊型,做出床肩角。
6)噴施除草劑:選用48%氟樂靈,畝用量150~200ml,或72%都爾,畝用量120~130ml,加水50~60kg稀釋,將70~80%藥液均勻噴施在床表面和側面上。剩余20~30%藥液待覆膜壓實后,再噴施在覆膜后的床溝內。
7)覆膜:地膜應選擇90~100cm寬,0.008mm厚的超薄膜,畝用量4~5kg,覆膜時要拉緊,壓實防止風刮壞。(先覆膜后播種法,即覆膜后選用打眼器按設計行距、株距,打眼深10~15cm,深淺一致,播種后封土壓嚴。)
8)田間管理:(1)引苗:播種后及時到田間檢查苗情,發現苗出土或即將出土時,用小鏟或利器在苗上方割T形口引苗出膜外,并用濕土封住膜孔。也可選用壓土引苗法,即60%芽頂端距苗床面2~3cm時,在膜床苗溝頂部壓兩行濕土,使馬鈴薯芽自行破膜而出;(2)覆膜檢查:播種后及生長過程中要經常檢查膜破損、風揭、牲畜踐踏等情況,發現后及時采取補救措施;(3)防蟲滅病促產量:①使用蘇翔牌膨大素“一拌二噴”即芽塊拌種、花期、膨大期各一次,提高產量20~30%;②害蟲防治:在28星瓢蟲、豆元青發生始盛期,選用3%蟲螨克或2.5%高效氯氰菊脂、20%速滅殺丁、2.5%敵殺死1 500~2 500倍液噴施防治;③晚疫病防治:選用25%甲霜靈或72%霜疫凈、80%可殺得、72%克露、噴克,畝用藥100g,加水50~60kg,發病前5~7天,葉面均勻噴施,間隔7~10天再噴2~3次。
1)覆膜種植較裸地種植出苗早7天左右,設計出苗期應在晚霜之后2~3天。
2)覆膜地塊墑情要好,土壤含水量16~18%,墑情不好不易覆膜。
3)覆膜地塊應選擇水澆條件肥沃地塊,增產潛力大、效益高。
4)覆膜地塊種子、應選用早代脫毒種子大芽塊或小薯整播,切忌小芽塊或尾部芽塊及劣性種子,確保苗全苗壯,增產增效。
5)收獲前要徹底清除殘膜,避免或減少土地污染。
6)重施農家肥、有機肥,避免或減緩土壤肥力下降。
TM6
A
1674-6708(2010)18-0085-01
劉敬新,農藝師,畢業院校:河北農業大學農業推廣專業,現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