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軍,劉福利,張芳瑜
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31
目前,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各省市電視臺及其相關制作及播出機構,已經陸續制作和播出了一定數量的高清電視節目,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進步,也得到受眾的認可,但同時也發現高清電視節目在制作和播出方面也存在著諸如內容匱乏、推廣尷尬、運營有待提高和完善,以及制播人才短缺的問題。
2009年,廣電總局將高清電視列入廣播影視工作重點,8月6日,廣電總局發出《廣電總局關于促進高清電視發展的通知》,指出高清電視是廣播電視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以規范和促進高清電視又好又快發展。9月28日,廣電總局啟動了高、標清同播,加上中央電視臺原有的高清綜合頻道,可同時向觀眾提供中央電視臺、北京衛視、上海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湖南衛視、浙江衛視、廣東衛視、深圳衛視和黑龍江衛視等10個高清電視頻道,標志著中國高清電視發展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目前,我國采用的是高標清同播的方式進行電視節目播放的,高清、標清同播,是指同一頻道內容,同時采取高清和標清方式播出。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現階段高清節目制作的能力還不能支持開辦完全的高清頻道,而且高清節目制作設備有待提高,節目儲備存在不足,整體發展需要有一個過程;另一方面,目前的高清機頂盒和高清終端設備普及率都比較低,還有很多標清電視機無法接收高清頻道。
筆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包括央視在內的許多電視臺,其高清電視節目均存在著內容匱乏、推廣尷尬的問題。比如,在目前播放的央視高清綜合等頻道中,節目內容單一、高清片源少、現有高清電視節目重播次數多等都成為用戶抱怨的問題,這與高清制作成本過高,節目儲備量小有很大關系。此外,高清片源的不足及高價促使高清頻道陷入尷尬。
據悉,維持一年高清電視節目至少要有2 000h的新內容來支撐,而目前購買一小時高清電視節目版權所需支付的費用大概是15 000元~20 000元,統計下來電視臺購買高清電視節目的資金要遠遠高于標清節目,購買新的高清電視節目價格昂貴,可選片源少,因此,內容單一的短板是造成高清頻道窘境的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高清地面信號的覆蓋走的是公益化發展的道路,這在某種程度上打消了一些運營商的積極性,高清電視節目在我國的運營方面確實面臨著一些問題。對于運營商而言,公益性質的地面數字電視顯然不利于企業化運作,沒有合理的利潤支撐,發射塔的建設與改造、中繼站的補建、節目的購買與編發、機頂盒與饋線等產品的采購、推廣和維護人員的招聘等資金的來源就是一個最大難題。當然,從長遠發展來看,雖然初期是公益化的,然而在未來,高清電視將成為地面數字電視業務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方面,高清的有償運營將隨著信號覆蓋的逐步全面而成為可能。
對于電視節目播出機構而言,管理模式則需要改革。現在很多電視臺的考核過程中,往往是頻道與頻道之間進行競爭,高清頻道用戶群基數過低,收視率不高和廣告收益不佳影響了頻道的積極性。因此管理模式有待提高,以便于高清頻道的節目制作良性發展。
高清電視發展遭遇的難題與高清技術人才的缺少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高清電視節目的制作,無論從任何一個環節而言,都與之前的標清大相徑庭,都需要專門的人才。專業的高清電視節目制作團隊,不僅可以保障內容質量,同時也可以降低節目制作成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浪費。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和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對于電視節目制作特別是高清電視節目的制播人員,有著迫切和長遠的要求,用以滿足目前國內不斷發展的高清電視節目制播需要。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高清電視節目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同時也看到發展過程中遇到一定的問題,為了促進高清電視節目制作及播出的良性發展,筆者研究發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提高,并使其良性發展。
發展高清電視,節目內容是關鍵,首先要把受廣大觀眾歡迎的、收視率高、影響力大的電視節目轉為高清,這樣既可以發揮廣電的節目優勢和用戶優勢,把群眾的需求與高清的發展融為一體,又有利于高清電視迅速形成規模、盡快推廣普及;此外,要高度重視高清電視節目的制作和儲備,不斷豐富高清電視節目內容,提高節目質量。
電視節目制作機構在進行數字化改造的同時,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建設高清電視節目采集、制作、播出系統,在建立數字化制播系統時,要做到高清、標清兼容,逐步向高清制播體系過渡。另外,要積極探索高清電視節目制作規律,制定并不斷完善高清、標清同播的制作和播出流程,積累經驗,并不斷培養高清節目制作及播出的相關人才。
發展高清是一項系統工程,僅靠電視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做好節目制作、播出、傳輸、接收等各環節的工作。為確保在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和臺灣快樂聯播網的網站上都有對方的相關資訊。
兩岸廣播業歷經多年發展,目前已經累積了相當好的合作基礎,特別是在兩岸政經環境愈加友善開放、交流愈加頻繁密切的背景之下,兩岸廣播業節目的合作未來將呈現以下趨勢。
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現代電子媒體,廣播一直沒有停止進行數字化、網絡化的建設腳步。數字化和網絡化帶給兩岸廣播合作的不僅是傳播方式的變化,更是節目形態,制作理念乃至對廣播定義的全新變化。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碼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兩岸廣播業節目合作在數字化和網絡化方面將更加深入。
隨著兩岸廣播業節目合作的日漸深入,雙方合作的事項越來越多,急需“機制化”和“法制化”的保障,于是,簽署合作協議書或者合作備忘錄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此前,2008年6月27日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與臺灣非凡音聯播網在福州共同簽訂的《電臺交流新聞集散合作協議書》,今年6月7日,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總經理柳林嵐和臺灣快樂聯播網執行長黃郁仁簽署了兩臺合作備忘錄。未來諸如此類的合作協議書和合作備忘錄將被更多的兩岸廣播業者采用,此舉也將促使兩岸廣播業的節目合作進一步走上機制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毋庸諱言,兩岸的廣播業者目前面臨共同的生存壓力。在兩岸經貿環境日漸改善特別是ECFA 協議簽署之后,兩岸媒體廣告市場迎來了新的商機,兩岸廣播業的節目合作中的廣告經營也必將受此影響,走向更加深入化和常態化。此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與非凡音聯播網已經宣布互為兩岸的廣告行銷代理單位,雙方互為對方代理廣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杜嗣琨在今年7月13日舉行的“2010 海峽兩岸廣播交流研討會”上表示“面對網絡和數字發展時代,兩岸廣播界重點要加強在廣播節目和廣播廣告經營、管理上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廣播業不斷發展。” ,該看法也得到與會兩岸廣播業者和專家學者的認同。
總之,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兩岸廣播業節目合作是大勢所趨,特別是如何在既有的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兩岸廣播業節目合作的良性發展是兩岸廣播業者急需思考和面對的問題,筆者期待能和更多有識之士就該問題共同進行研究探討。
[1]黃翔.中新網.兩岸廣播電臺首次就轉播共同制作節目等達 成協議.http://www.chinanews.com.cn/tw/lajl/news/2008/06- 27/1295549.shtml.
[2]李凱,吳濟海.新華網.兩岸廣播人探討合作應對網絡、 數碼時代.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07/14/ c_12333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