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冬連,韋小花
廣西柳城縣國土資源局,廣西 柳州 545200
集體所有土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確定。即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于集體所有。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集體土地管理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如何有效規范集體土地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柳城縣位于廣西中部偏北,東經108°36'至109°50',北緯24°26'至24°25'之間。東與鹿寨縣毗鄰,西與羅城縣、宜州市接壤,南與柳州市郊區、柳江縣相連,北與融安縣、融水縣交界。縣境內東西最大橫距79km,南北最大縱距47km。總面積2109km2,折合316.4萬畝,其中陸地面積301.2萬畝,占95.3%,水域面積15.2萬畝,占4.7%,耕地面積67.2萬畝,森林面積70.95萬畝。
柳城縣當前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是個別村(居)未經國土部門批準,擅自將集體土地出租或出讓用于非農建設;二是一些地方出現群眾亂占、亂搭、亂建的違法用地行為,村(居)干部無力制止,致使違法用地蔓延;三是一些村(居)借分配責任田的名義,實行將集體土地私分,默許群眾搞非農建設;四是一些地方的群眾在村分給的責任田上亂搭建,有的甚至將責任田私下出讓或轉租給他人搞非農建設;五是一些地方出現在農田保護區內亂采砂、挖池養魚、養牛蛙等。
集體土地管理出現上述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一些鎮村(居)干部缺乏科學發展觀,對土地管理和使用缺乏通盤考慮和長遠打算,只顧當前利益。只要有人要地,不顧項目的真實性、可行性,客戶要買多少就賣多少;二是一些村(居)干部在出讓、出租集體土地上,既不合法,又缺乏民主監督,出讓、出租的土地數量、價格,由村(居)領導班子或個別領導說了算,引起了群眾的質疑和不滿;三是一些村(居)領導班子較為軟弱,對群眾的不合理要求,未能做很好的政策宣傳和耐心解釋工作,一旦出了問題,把矛盾上交了事;四是部分群眾存在恐慌心理,一些村(居)土地被征用或由村私下出賣后,對土地款管理不力,出現土地款被挪用或外借資金散失,無法收回。群眾看到土地被賣,土地款也未得到,他們不得不為今后的生活擔憂,為此出現恐慌心理,強烈要求村(居)干部要么分錢,要么分地。當達不到目的時,就出現了越級集體上訪及群體性事件。
在每年一度的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的基礎上,加大鄉鎮土地現狀變更調查日常化,形成月、季登記、年度匯總上報的網絡式管理制度,急時發現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同時對退耕還林、農業結構調整、土地租賃、臨時使用集體土地、集體土地建房買賣、農村宅基地等方面以制度形式專項登記并形成統計簿。
一方面對未開展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的宅基地,按照土地登記規則,全面開展造冊、登記、頒證等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推行農民新村建設,根據村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集中農民宅基地建設,規劃落實中心院1處~3處,并嚴格實施;再一方面著力推行農村宅基地超面積有償使用制度,制定超面積占用集體土地建宅基地的有償使用制度辦法,如超面積部分每年度每平方米上繳0.5元~1元的有償使用費等。
土地管理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規范用地保護耕地是土地系統每個成員神圣職責,一支拿得出,打得響的隊伍不僅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較強的責任感外,還要有寬松的工作環境。目前一些地方基層土地系統急需解決這樣兩方面問題。這就需要各級土地部門應把人員的業務學習排上重要的議程,制定學習制度,每年輪訓一次,脫產學習不少于1個月,培訓結束成績不合格者限期補考直至合格;其次,穩定土地管理隊伍,對土地管理人員身份、性質和待遇要明確,解決人員的后顧之憂;第三,解決土地系統體制問題,為了保證土地系統人員能獨立開展工作,不受地方黨委政府的約束,確保土地管理基本國策得到有效落實,土地系統應象國、地稅部門一樣采取垂直管理。
對擅自將集體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或出租用于非農建設的違法行為,由縣國土資源局依法責令其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對買賣或以其它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國土資源局依法沒收違法所得。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違法行為,則依法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設施,恢復土地原狀;若違章建筑物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依法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設施,并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學習、宣傳和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特別是國土部門要加大執法監察和檢查力度,強化集體土地管理,嚴查集體土地非法出讓、轉讓行為,嚴肅處理違法、違紀的單位和個人。
[1]朱文珺,唐焱.我國農用地征地補償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8(3).
[2]邢海虹,劉科偉.征地補償標準研究綜述[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7(3).
[3]羅黎平.土地、農民與公共選擇——失地農民問題研究述評[J].文史博覽,2006(12).
[4]劉鶴.芻議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土地權益的若干法律問題[J].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08(11).
[5]劉雯波.失地農民的權益保護問題[J]法制與社會,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