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智
嵩縣金牛有限責任公司,河南嵩縣 471435
嵩縣小南溝金礦床為河南省地調一隊1988年發現,1995年提交了地質普查報告,1991年~1994年由嵩縣金牛有限責任公司提交了一、二期地勘報告,2000年提交了第三期地勘報告。近年來,在熊耳山-外方山金礦帶內已發現的大小金礦有數十座,主要金礦類型為構造蝕變巖型和隱爆角礫巖型。在礦帶內,由于祁雨溝斑巖-隱爆角礫巖型金礦的發現,從而發現了蒲塘金礦、毛堂金礦及店房金礦等爆發角礫巖型金礦。而在小南溝金礦發現前,本區的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的控礦構造大多數產于NE 向和近EW 向及NW 向構造蝕變帶中,如前河金礦產于東西向馬超營大斷裂帶的次級斷裂中,上宮金礦礦體賦存在北東向金硐溝構造蝕變帶中。通過近幾年對小南溝金礦床地質特征的分析研究,認為南北方向的斷裂既是礦區的主干斷裂,也是礦區的導礦和儲礦斷裂構造。
礦區位于華北地臺南緣,華熊臺隆南部外方山隆斷區南西側。西距新生界潭頭-大章斷陷盆地3km,南距區域性主干斷裂--馬超營大斷裂和燕山期合峪花崗巖體約6km,中元古界長系熊耳群火山巖構成本區的巖石及地層主體。區內產出的巖漿巖主要是燕山期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少量中基性脈巖(煌斑巖、閃長巖、輝長巖脈)等。
區內地層主要為熊耳群中酸性噴出巖和第三系斷陷盆地中的雜色砂礫巖、紫紅色黏土巖等,次為出露在邊部的欒川群高山河組砂質礫巖、黏土巖、粗安巖等及太古界太華群片麻巖、混合巖和斜長角閃巖。賦礦地層為元古界熊耳群焦園組流紋巖夾安山巖,該區內已發現的金礦床有前河金礦、店房金礦、廟嶺金礦、小南溝金礦、趙嶺金礦等。
區域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斷裂構造為近EW 向的馬超營大斷裂及其派生斷裂,包括NNW 向、NE 向、近EW 向斷裂。近SN向斷裂是礦區的主干斷裂,也是礦區的導礦和儲礦斷裂構造。其中小南溝金礦床就產于近SN 向斷裂構造中。礦床類型以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為主體。
近南北向斷裂帶最大寬度30m 左右,斷裂帶內主要由構造角礫巖、碎裂巖、構造泥礫巖和糜棱巖組成,后兩者主要分布于構造帶頂板或底板。斷裂帶產狀:走向NW15°~NE30°,傾向255°~300°,主體傾向284°左右;斷裂帶傾角:小南溝礦段與通峪溝礦段斷裂帶傾角略有變化,通峪溝斷裂帶傾角44°~70°,一般55°~60°,傾角較陡,而小南溝礦段傾角30°~57°,平均44°左右。在小南溝工程控制范圍內,構造線走向稍有變化,大致可劃分為3 段。
近南北向斷裂帶發展歷史較長,其力學轉變過程大致可劃分為兩期:第一期力學性質為張性,是利用早期區域北北西(NW5°~15°)和北北東(NE5°~30°)兩組密集的節理(扭性結構面)發展而成(追蹤),形成寬度不等的張性破碎帶;第二期力學性質為壓性或壓扭性,此期構造活動主要是將早期張性破碎帶近頂底板部位(以底板為主)的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經壓應力作用改造成厚度不等(0m~2m 左右)的構造泥礫巖或糜棱巖,在未改造部位,仍保留原張性構造破碎帶的特征,既由破碎帶中心向一側多由構造角礫巖過度為碎裂巖,再由碎裂巖過度到碎裂巖化流紋斑巖。
區域東西向斷裂構造不發育,從礦帶北端的九仗溝到南端的店房與廟嶺礦界僅見6條,走向長度多為數十米,傾向延深也不大,(上中段構造形跡明顯,下中段則不見),此組斷裂多由數十厘米至十幾厘米的構造泥組成。其中3條傾向353°~355°,傾角48°~72°,另一條傾向10°,傾角72°。結構面力學性質:早期為扭性,晚期具壓性特征。東西向斷裂屬成礦期后構造,對礦體無明顯破壞作用,當東西向斷裂構造進入較寬近南北向斷裂帶時,東西向構造行跡隨進入南北向構造帶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消失。
區內產出的巖漿巖以熊耳期火山巖和燕山期花崗巖為主,少量中基性脈巖(煌斑巖、閃長巖、輝長巖脈),華力西期正長巖巖脈零星分布。其中:熊耳期火山巖構成本區的成礦圍巖,燕山期的合峪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五丈山斑狀二長花崗巖對該區金的成礦起著明顯的控制作用。根據化探資料,花崗巖巖體接觸帶以外形成了一個大的環形異常帶,異常帶內以金為主的礦床(點)星羅棋布。
小南溝金礦床由小南溝、通峪溝及九仗溝3個礦段組成,礦體嚴格受近南北向斷裂構造控制。斷裂帶內部構造巖極為發育,且類型齊全。構造帶頂底板均為流紋斑巖,頂底板流紋斑巖由于受應力方式和應力大小的差異常有寬度不等的礦化蝕變碎裂巖化流紋斑巖,故礦床的礦化蝕變帶寬度變化較大。
小南溝礦段最大長度1 200m,最大斜深470m,控制最低標高330m。沿傾向礦體呈舒緩波狀,工程控制垂深270m,工程控制的礦體賦存標高為600m~330m。礦體產狀(273°~299°)∠(45°~56°);形態呈似板狀;最大厚度50.56m,最小0.62m,平均3.13m;金品位最高82.07g/t,最低0.15g/t,平均3.29g/t。
九仗溝礦段最大長度800m,最大斜深710m,控制最低標高-20m。沿傾向礦體呈舒緩波狀,工程控制垂深594m,工程控制的礦體賦存標高為574m~20m。礦體產狀(15°~23°)∠(50°~60°);形態呈似板狀;最大厚度22.04m,最小0.49m,平均3.69m;金品位最高129.07g/t,最低0.15g/t,平均4.33g/t。
通峪溝礦段長約560m,最大斜深319m,控制最低標高202m。沿傾向礦體呈舒緩波狀,工程控制垂深252m,工程控制的礦體賦存標高為450m~202m。礦體產狀(263°~296°)∠(44°~70°);形態呈似板狀;最大厚度21.7m,最小5.23m,平均10.13m;金品位最高45.32g/t,最低0.35g/t,平均3.10g/t。
礦石中金屬礦物以黃鐵礦(褐鐵礦)為主,次為赤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自然銅、磁鐵礦、針鐵礦及自然金、銀金礦等;脈石礦物以石英、絹云母為主,次為鉀長石、斜長石。方解石和微量螢石、榍石等。
礦體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褐鐵(黃鐵)礦化、綠泥石化,次為鉀長石化、碳酸巖化及黏土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的是黃鐵礦化和方鉛礦化等。
金礦體頂、底板巖性以褐鐵(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硅化碎裂流紋斑巖為主,局部段為碎裂巖。
礦床內礦(化)體嚴格受構造控制,同一構造控制的礦(化)體,其成礦地質特征、成礦地質條件均相同,并可類比,故依據已知礦床總結其礦化富集規律。近南北向構造控制的礦(化)體的富集規律:
1)斷裂構造既是主要的導礦構造,也是主要的容礦構造,金礦體無一例外的都賦存于斷裂構造中;
2)構造帶在走向上和傾向上都具有舒緩波狀、膨脹狹縮之特征。膨脹部位就是構造帶轉折部位;
3)具有較明顯的轉彎部位間距是1 000m~1 200m 之間,即由NW→NE→NW,小的轉彎部位間距約200m 左右;
4)礦(化)體都受構造帶的控制,且由賦存在構造帶轉彎地帶或NE、NNE 斷裂構造帶之中;
5)構造破碎帶寬時礦(化)體亦厚大。
通過分析研究,總計如下找礦標志:
1)巖漿巖標志。與成礦成因有密切關系的燕山期花崗巖類侵入巖在空間上分布有一定規律,圍繞五仗山巖體周圍金礦點星羅棋布,說明在其在四周是找礦的有利靶區;
2)構造標志。金礦床賦存于構造蝕變帶內,因此,構造破碎帶也是找礦的主要標志之一,特別是多期活動的構造。構造破碎帶不僅是含礦熱液運移的通道,也是控礦和容礦的場所,更是構造蝕變型巖金礦成礦的最有利部位;
3)蝕變礦化標志。含金構造破碎帶常具有明顯的蝕變和礦化現象,一般硅化、鉀長石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等都是找礦的直接標志;
4)地層標志。區內金礦床賦存于熊耳群雞蛋坪組中,巖性以安山巖類、英安巖類與流紋巖類為主,對成礦最有利。因此,地層往往成為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5)其他標志。含金構造蝕變帶地表常見褐鐵礦化,同時民采洞也是直接或間接找礦標志。
根據構造帶分布及九仗溝、小南溝碎裂蝕變帶礦體分布的對應關系,認為在小南溝的深部仍有礦體存在,故應對小南溝的深部碎裂蝕變帶開展工作。
小南溝碎裂蝕變帶與通峪溝碎裂蝕變帶礦體對應所挾持地段深部(成礦有利區段)可能有礦體存在;通峪溝碎裂蝕變帶與九仗溝碎裂蝕變帶對應所挾持地段深部可能有礦體存在,應加強對兩區段內碎裂蝕變帶的工作。在面上,應注重與主斷裂平行的西側的斷裂帶構造控制的礦脈,深部可能有礦體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