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霞,朱麗根,楊美霞,何滿都拉,霍日娜,趙艷春 .包頭醫學院臨床專業008級,內蒙古包頭 04040 .包頭醫學院基礎學院,內蒙古包頭 04040
淋巴細胞微核測定具有經濟、簡單、快速、有效等優點,所以適用于職業受照群體的檢測及輻射流行病學調查,并可作為慢性放射損傷診斷的參考指標,也成為判斷放射和輻射從業人員是否受到職業傷害的重要手段之。
根據調查組從業人員接觸放射線強度及性質的不同將工種分為3 類:放射診斷人員(主要在X 光室、CT 室工作的人員,以接觸X 射線為主) ;同位素室人員(以接觸α、β射線為主的同位素室工作人員、水泥料位、公路濕密度和油田探井) ;工業探傷人員(主要從事工業品探傷工作,日常接觸X 射線及某些非電離射線如微波、紅外線和紫外線等)。也有選擇工礦企業操作含密封源儀表人員、觸放射性作業職工、核試驗參試退伍軍人和航空公司(駕駛員、機械師、領航員、乘務員、安全員)。一般選擇5年內無放射線接觸史的健康人員或近2年內無射線、毒物接觸史的健康者,以及航空公司健康地面工作人員,作為對照組。
呂秀芳等[1]采用直接涂片法、常規培養法和CB法,每例分別計數2 000個淋巴細胞、1 000個已轉化的淋巴細胞和1 000個雙核淋巴細胞。也可以每例觀察500個雙核淋巴細胞,再換算成每1 000個細胞的微核數。3種方法均采用Giemsa 染色和“甲基纖維素法”。微核檢測結果的敏感性是CB法高于常規培養法,常規培養法高于涂片法。杜飛平等[2]對微量全血培養進行了改良。RPMI1640 組合培養液( 20%新生牛血清,青、鏈霉素各100mg/l,肝素20U,PHA100mg/l,PH 值 7.2~7.4)37℃培養 72 h,75mmol的KCl 低滲處理。
按照WHO 規定,微核率≥3‰的人,身體有可能受到放射線損害,必須于半年后復查,對其工作狀況進行回顧性調查,并加強個人防護,必要時應盡快脫離放射崗位。王莉等[3]參考的正常范圍是03‰~3‰,≥4‰為異常。鄭則光等[4]的參考值 (≤4‰),對微核率≥3‰的個人涂片資料進行計算機儲存處理,以便進行歷次檢測結果的比對和分析。郭桂枝等[5]微核率的正常參考值是2.0‰。鄭巧玲等[6]根據微核率資料的分布特點,取95%的百分位數上限確定其正常參考值范圍,Tris- NH4Cl法男性微核率≤4‰,女性微核率≤4‰; 明膠法男性微核率≤5‰,女性微核率≤4‰,可作為正常人群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的醫學參考價值范圍。
微核為主核的1/20~1/3 , 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整齊,沒有光的折射,嗜色性和核質一致,微核與主核有明顯的界線。計算方法:微核細胞率( ‰) =(微核細胞數/ 分析細胞數)×1 000‰;微核率(‰) =(微核數/ 分析細胞數)×1 000 ‰。
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對放射和輻射作業人員損傷檢測的微核率最高為14‰劉建立等[7],回顧性調查微核率最高為13‰。陳秀云等發現調查組男性微核率最高為8‰,陽性檢出率為14.92 %;調查組女性微核率最高為9‰,陽性檢出率為17.2 %。葛琴娟等[8]檢測結果顯示,從事X 射線診斷微核異常率為18.17%;從事同位素微核異常率為10.26%;從事介入放射微核異常率為21.16% ,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個人累積受照劑量(mSv)與淋巴細胞微核異常率呈直線正相關。鄭則光等檢測結果是平均微核率和平均微核細胞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醫用放射診斷、放療與核醫學、工業探傷。張士強等[9]檢測微核陽性率的結果是醫用X 射線診斷操作者是工業用含密封源儀表操作的7. 99 倍。不同工齡的放射工作人員微核陽性率隨著工齡的增加而升高。三級醫療單位微核陽性率是鄉級高于縣級,縣級高于市級。與張玉增等[10]的結果一致。陳繼超[11]提出特別15年以上放射工齡的微核率和微核細胞率明顯增加。王彬等[12]對佳木斯全市放射工作人員回顧調查,放射組平均微核細胞率為1. 70‰,平均微核率為1. 77‰;對照組平均微核細胞率為1.29‰,平均微核率為1.31‰,差異顯著。其中放射組微核率>3‰的異常率為10.4%;對照組>3‰的異常率為2.4%。此結果與劉慧芳[13]報道的放射組平均微核細胞率為2.87‰、平均微核率為3.03‰的結果相比,有明顯下降。說明放射從業人員的防護意識在不斷加強,防護措施在逐步改善。隨著放射工齡的增加,平均微核細胞率、平均微核率均呈上升趨勢。而工齡長達30年后,出現下降趨勢,這可能與實際工作當中工齡長的老同志忙于科研、教學等工作,而接觸射線的機會越來越少有關;10年以下工齡組平均微核細胞率、平均微核率較低的原因可能與近年來防護裝置不斷改善和提高自身防護有關。平均微核細胞率、平均微核率比較,男性均低于女性。鄭巧玲研究顯示,職業外照射年劑量當量越高微核率的均值也越高、年劑量最大組的微核率比最小組高出1 倍,微核率與年劑量呈良好的直線相關。彭新濤等[14]研究MNF和MNCF,發現近一月未飛行組均低于連續飛行組(差異顯著),且隨年均飛行小時的增加而明顯增加,各工種從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安全員、乘務員、機械師、駕駛員、領航員。調查出現了工齡短年齡輕的微核反而最高的現象,使普通人群微核隨年齡而增高的規律被反轉,說明飛行人員微核的高低主要受年飛行小時的影響,也提示微核不能反映宇宙輻射造成的累積損傷。段世英等[17]研究,雖然民航飛行人員的年平均吸收劑量在ICRP 規定的年劑量限值20mSvPa的1P2以下,但結果證明低劑量宇宙輻射仍引起飛行人員染色體損傷,且雙核淋巴細胞微核可較靈敏地反映近期內飛行負荷的變化。
從文獻資料看出,研究人員主要采用外周血淋巴細胞作為微核測定的材料,常用方法是常規培養法和CB法,因此從檢測材料和檢測方法方面顯得比較單一。隨著新思想、新概念、新技術的不斷融入和滲透,需要在這些方面不斷地探索和改良,合理地應用自動化檢測技術,以適應新的醫學發展形勢。對于微核率參考值的問題,目前國內也有不同的參考范圍,因此如何明確不同調查對象的不同參考值,顯得尤為重要。對職業放射和輻射安全檢測進行回顧性調查的報道比較少,普遍集中在微核率調查,發現問題,并未跟蹤。若能加強和完善回顧性調查工作,才能真正達到改善和防護放射工作人員身體的目的。
[1]呂秀芳.某煤礦井下作業人員3種淋巴細胞微核檢測方法比較[J].地方病通報,2010(2).
[2]杜飛平,等.放射職業人員個人受照劑量與淋巴細胞微核的相關性分析[J].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08(4).
[3]王莉,等.150 例放射工作人員淋巴細胞染色體畸變和微核檢測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4(1).
[4]鄭則光,等.放射工作人員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的檢測與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0(4).
[5]郭桂枝.451名放射工作人員淋巴細胞微核的觀察與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07(4).
[6]鄭巧玲,等.職業小劑量照射對醫用X射線工作者微核產額影響的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6(12).
[7]劉建立,等.894例小劑量職業照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9(12).
[8]葛琴娟,等.低劑量電離輻射對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的影響及控制[J].中國輻射衛生,2009(4).
[9]張士強,等.放射工作人員細胞遺傳學指標的檢測與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04(4).
[10]張玉增,等.荷澤市放射人員外周血染色體畸變、淋巴細胞微核檢測[J].職業與健康,2005(8).
[11]陳繼超,等.云浮市醫用診斷X射線工作者淋巴細胞微核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輻射衛生,2006(4).
[12]王彬,等.佳木斯市放射從業人員淋巴細胞微核率檢測結果分析[J].職業與健康,2008(2).
[13]劉惠芳.213例放射線工作人員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的分析[J].輻射防護,1998(1).
[14]彭新濤,等.高空環境對民航飛行人員細胞遺傳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09(4).
[15]段世英,等.民航飛行人員外周血淋巴細胞的胞質分裂阻滯微核率[J].勞動醫學,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