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松瑞
“下不為例”當忌
●竇松瑞
戰國初期,弱小的秦國在衛鞅(即商鞅)力主變法后,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最終一統天下。大秦帝國的強大與衛鞅這種力主變法守法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河西大戰秦打敗魏國后,各地顯貴紛紛向打仗有功升爵者送禮祝賀,其中上大夫景監、商君衛鞅等也收到不少彩禮。但衛鞅卻令景監連同自己收到的彩禮一同如數退還。景監一時很為難,感到不接受彩禮,會讓老士族們不理解,敗國人之興。遂建議衛鞅“下不為例”。衛鞅聽到此言,義正詞嚴地說:“‘下不為例’就會‘下能為例’。給立功升爵者送禮,傷民風,違犯秦朝新法。今日你允許朝野恭賀自己,明日你又如何禁止朝野恭賀別人。”并說,此例一開,風氣就會彌漫,沖擊法的嚴肅性,新法就會形同虛設,官府就會正氣消散,庶民的守法精神也會隨之渙散。衛鞅是一代名相,大變法家。他深知法規的嚴肅性,事事處處嚴格以法行事,哪怕是上將軍、太子犯法也要與庶民同罪,如此方成就了后來的大秦帝國。衛鞅這種推崇法制、守法護法之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現實生活中,“下不為例”的現象并不鮮見:逢年過節,有人帶禮物到上級領導那里坐一坐,聯絡一下感情,有的領導便在“下不為例”中欣然笑納了;升遷留轉,有人向領導表表心意,以求關照,有的領導還是在一句“下不為例”中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日常工作,有的同志違規了,個別領導怕得罪人,怕丟選票,不敢指出,仍是在一句“下不為例”的話語中漠然了之。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執法徇情,執法不嚴,是法制社會的最大禍害。一個好的法規制度,就是因為執行起來打了折扣、搞了變通、有了例外,大家就不再當回事,法規的嚴肅性就會受到沖擊,法規制度就會變成一紙空文。試想,領導干部在事關官兵切身利益上,能嚴格標準,秉公辦事,依法辦事,那么還會有那么多人心急火燎地跑關系、走門路嗎?再進一步講,如果讓那些送禮跑關系者吃了“閉門羹”,達不到目的,甚至還要追究其責任,那么送禮跑關系者還敢嗎?還會有“下例”嗎?
維護法規的嚴肅性,杜絕“下不為例”,領導干部要做到:一是端正指導思想。想事情、做工作,指導思想很重要。如果站在大局上考慮問題,出于公心使用權力,那么想問題才會不離譜、做事情才會不偏轍;如果你站在局部利益甚至個人利益上思來想去,患得患失,那么工作就不可能做好。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端正工作指導思想,決不能公權私用、假公濟私、自私自利。二是嚴守法規制度。首先要認真學習好法規制度,熟悉法規內容,做熟悉法規制度的明白人。同時,還要帶頭執行法規制度,嚴守法規制度,在法規制度面前不搞個人特權,不搞特例,不打折扣,自覺維護法規的權威性,做遵紀守法的帶頭人。三是嚴格檢查監督。領導干部一項很重要的職責,就是要檢查監督下屬嚴格按法規辦事、按制度辦事、按程序辦事。對違犯者,該批評教育的批評教育,該追究責任的堅決追究責任,不姑息遷就,不照顧情面,不搞“下不為例”,這樣法規制度才會得到有效落實。
海軍指揮學院)
責任編輯:韋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