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模,張鐘利
廣義的中藥學是與中醫學并列的一級學科,一切與中藥有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都屬于中藥學的范疇,其中包括了專門研究中藥基源、鑒定、化學、炮制、制劑、藥理及臨床應用等系列二級學科。狹義的中藥學,既是中醫學的一門二級學科,也是中藥學的一門二級學科,是以臨床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中藥為目的,主要研究和介紹中藥理論及中藥性能、臨床應用知識的學科。為了與廣義的中藥學相區別,目前將狹義的中藥學稱為臨床中藥學。
臨床中藥學是溝通醫學與藥學,使中醫理、法、方、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橋梁,也是聯系中藥學各二級學科,使之分別以中藥效用為核心開展深入分化研究并不斷綜合發展的紐帶。本課程在基礎理論與臨床學科之間承前啟后。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陳嘉謨將中醫的基礎和臨床知識比喻為人的一只眼,將中藥學的知識比喻成另一只眼,這一只眼的弱化和缺失,便不可能成為合格的臨床醫師,更談不上成為一代名醫了。
由于中藥品種眾多,性能功效互異,配伍變化復雜,歷來認為臨床中藥學不好學,如《本草備要》就說:“本草一書,讀之率欲睡欲臥”。雖然現在的臨床中藥學,在系統性、規律性和可讀性等方面,比起清代初年已有極大的改變,但其內容更加豐富,信息量更大,只用幾十個學時講透、學好數十萬字的教材,光有認真還不行,教與學的方法尤為重要。《呂氏春秋· 誣徒》說:“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把自己放在學生的地位上來教學生,設身處地的設計教學方案,學習的重點即講授的重點,講授的方法即學習的方法,使教學密不可分。并做到誘導而非牽拉,勉勵而不推促,啟迪而弗直答,有趣而不枯燥,即《禮記·學記》所謂“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示初學者以津梁,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牢固掌握中醫基礎理論,是學好臨床中藥學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還應當注意幾下幾點。
為了體現臨床中藥學的完整性和實用性,在教材中涉及了大量其它相關課程的知識,教學時應將這些內容分辨清楚,抓住臨床中藥學本學科的重點,狠下功夫,牢固掌握。對于其它課程的內容,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學習中藥學時一把抓住,否則反而顧此失彼,事倍功半。
藥物的應用部分,是初學中藥時覺得最為繁雜難記,又最易混淆的內容,這主要是未能處理好各課程內容的關系而造成的。其中,各種適應病證的具體臨床表現及其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原則等,有的要結合《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斷學》去理解記憶,有的則待日后在臨床學科中學習。為便于說明藥物的應用情況而列舉的有關方劑,則為方劑學的重要內容,學習藥物時不必去記憶各方的組成、功用及方義特點,否則就混淆了臨床中藥學和方劑學的區別。
臨床中藥學的內容,不但與其它中醫課程相互交叉,而且自身的課程內容,也前后交叉。如在解表藥中,其配伍就涉及后面的補虛藥、理氣藥、清熱藥、化痰藥與止咳平喘藥等。而且一味中藥又有多種功效。但在學習解表藥時,只應著重掌握各藥解表的特點,而對桂枝的溫陽,香薷的化濕等,不可能在該章的學習中一次到位,只有通過日后有關章節的學習時復習比較,才能真正弄清其功效含義、作用特點和應用規律。這是一個不斷積累,逐步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
這樣分解后,臨床中藥學本學科的核心內容就顯現出來了,而且這部分內容并不太多,也不繁雜,其總字數還不到教材的5%。在中藥自身的知識中,還要期于實用,與時俱進,擯棄諸如貫眾驅蟲、麝香下胞衣等內容;淡化土茯苓治梅毒、半邊蓮治蛇傷之類功用。這樣,就容易學習和掌握了。
臨床中藥學各論章(節)的概述,是以該類藥物的功效為核心而概括出來的共性。理解和掌握了這些內容,就抓住了各類藥物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在講授、學習該類具體藥物時,只需比較其差異,了解其個性。這樣就避免了相同內容的重復,可以收到執簡馭繁的捷效。
在概述中部分要求掌握各類藥物四方面的共性。
一是功效與主治。概述中介紹的功效與主治,是決定這些藥物歸類的依據,也是該章(節)所有藥物都具有的功效與主治。記住這些內容,也就掌握了這一類藥物重點中的重點。如化濕藥都具有化濕和中的功效,皆可用于濕阻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滿、惡心嘔吐、食少體倦、大便溏薄、舌苔白膩等癥。而在各具體藥中就不必重復記憶這些內容,而應著重掌握各自的特點和相互差異。
中藥的同一種功效,大多可以用幾種不同的術語來表述。如同為辛溫的解表藥,有言發汗解表者,有言散寒解表者,有言發表散寒者,有言祛風解表者,有言散風寒者,初學時很難明白這些術語的內在聯系及細微區別,故只好死記硬背,結果花了大量功夫,反而事與愿違。其實,同一章(節)藥物的相同功效,是可以用一種說法統一表述的。如辛溫解表藥的功效皆可先用“發散風寒”四字目之。在初步明確共性的基礎上,再逐步認識各種相似術語之間的細微差別。這樣首先掌握主要功用,然后再記兼有功效;先識其同,后求其異,對于初學中藥學的人來說,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性能特點。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功效相同的藥物,一般都具有相同的性、味及歸經、升降浮沉趨向等。一旦判斷和掌握了這部分共性,各類藥的基本性質和特征也就隨之明確了。這對于進一步認識該章(節)內各藥物的性能,同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中藥的寒熱藥性,是與所治病證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的,所以清熱藥、發散風熱藥、利尿通淋藥、利濕退黃藥、涼血止血藥、清化熱痰藥、補陰藥等均為寒涼之性;而溫里藥、發散風寒藥、補陽藥等,均應為溫熱之性。根據“辛能散、能行”及辛可表示芳香之氣的“五味”理論,則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祛風濕藥、化濕藥、開竅藥、溫里藥等,一般都具有辛味。又根據血由心所主,并歸藏于肝這一中醫基礎理論,則活血藥、涼血藥、止血藥等主治血分病證的藥物,應主要歸心、肝二經。對于一些性能的規律性不太強的章(節),可以在了解其主要傾向性的基礎上,著重記憶其少數例外的藥物。如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以偏于溫性者居多,不必逐一死記。一旦抓住其中少數寒性之品,其藥性就比較容易掌握了。有的章(節)中各藥物的某些性能,還可能沒有明顯的規律性,如補陰藥和收澀藥的歸經,對其可以再分組歸納總結,如將收澀藥分為止汗藥,斂肺止咳藥、澀腸止瀉藥,固澀腎精藥等,其相應的歸經便清楚了。
應當注意,一味中藥具有多種功效,同一章(節)的藥物,除有上述共性外,由各藥兼有功效的性質和特征概括出來的性能,則相互差別很大,如補虛藥一般為甘味,而白術燥濕、天門冬清熱而又有苦味,續斷行血脈、淫羊藿祛風濕而有辛味。又如解表藥皆歸肺經,因麻黃兼能利尿,又可歸膀胱經;紫蘇兼能行氣寬中,又可歸脾(胃)經,菊花兼能明目、平肝,又可歸肝經……各藥性能方面這些個性差異,則不屬于概述介紹的范圍,須聯系其兼有功效加以論定。
三是配伍原則。在章(節)概述中介紹的配伍原則,是根據各類藥物主要功效的主治病證的病因、證型及癥狀而總結出來的,主要涉及寒熱虛實4個方面。如祛風濕藥主治風濕痹證,其病因、證型有風、寒、濕、熱偏盛及久病入絡、正氣虛衰的不同,故應分別配伍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及活血通絡,扶正補虛之藥。又如補氣藥主治肺氣虛證和脾氣虛證,前者常有喘、咳、痰多、自汗等癥狀,故可因證配伍平喘、止咳、化痰、固表止汗之藥;后者常有食少、腹脹、便溏或浮腫、失血等癥狀,則又宜因證配伍開胃消食、行氣、止瀉、除濕、止血之藥。
只要真正掌握了中醫基礎理論,就可以舉一反三,達到不必死記而完全掌握的效果。
四是使用注意。概述中所強調的使用注意,主要是該類藥物共有的病證禁忌。這些內容,是根據其主要功效,并結合中醫治則和治法原理而確定的。如發散風寒藥具有辛溫之性和發汗作用,故風熱表證不宜,表虛多汗及熱病傷陰津液不足者忌用或慎用;反之,固表斂汗藥又不可用于表邪未解者。祛風濕藥、化濕藥、溫里藥、補陽藥,性多溫燥,容易助火傷津,故熱證及陰虛證不宜;補陰藥則性寒而滋膩,故虛寒證、脾虛便溏及濕盛者不宜等等。
此外,還有由該類藥物的性狀特點所決定的使用注意。如芳香性的解表藥、化濕藥不可久煎,或不能入煎劑(如多數開竅藥);潛陽藥多礦石、介殼類質重之品,則宜先煎久煎。了解這些規律,各類藥的使用注意自然就掌握了。
中藥的功效既是總結性能的基礎,又是指導各藥臨床應用的依據。所以,功效一項是記述藥物的核心內容,也是聯系其它項目的紐帶,掌握了這一內容,就抓住了學習該藥的肯綮。
記憶功效,首先應理解各種功效術語的含義,才能運用自如而準確,避免按圖索驥或張冠李戴。從構詞特點看,功效術語都是動賓結構之詞,其動詞使用靈活多變。有時動詞不同,含義迥異,如祛風與息風,化濕、燥濕、勝濕與利濕,均不可混用。有時動詞改變,其含義極為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化瘀、祛瘀、消瘀等,只是同一種功效的不同稱謂。又如清熱解毒與清解熱毒,平肝抑陽與平肝潛陽,其含義并無二致。完全拘泥于教材上所用之字詞,就很難記住這些功效。其次,要注意中藥功效存在的層次性,不能滿足于高層次功效術語的籠統記憶。如石膏清熱瀉火,可分化為清氣分熱、清肺熱與清胃熱,麥冬之養陰,可分化為養肺陰、養胃陰與養心陰。忽視了功效的這一特點,臨床就不能準確用藥。
掌握功效以后,再上推性能,下聯主治,將此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其理解和記憶就比較容易了。至于有的藥物的性能存在分歧,可留待日后去研究。
應用部分,文字最多,涉及基礎和臨床的知識面最廣,但只要在統一掌握各類藥物共有的主治病證基礎上,弄清楚其個性特征和典型配伍,就達到了學習的要求。如發散風寒的藥物,都能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脈浮緊等癥。其中麻黃發汗力較強,又有平喘之功,宜于風寒表實無汗,或風寒感冒而有喘咳者;紫蘇葉兼能行氣寬中,宜于感冒風寒而兼氣滯,胸脘滿悶不舒者;荊芥藥性平和,風寒與風熱表證都可廣泛應用……只有這樣,才算真正掌握了各藥的功效。
熟悉各藥的配伍應用,也是學習臨床中藥學的重要內容。由于這方面的知識在方劑學中還要系統的講授,所以,在本學科內只要求掌握典型的配伍關系,這部分內容并不繁雜,需要掌握記憶的文字也不太多。
中藥以無毒之品居多,用量幅度變化也較大,給藥途徑以湯劑內服為主,一般只須根據總論中提出的原則,從總體上把握,不必一一記憶。
但有的藥物的毒性;或因有特殊氣味(如蘆薈、穿心蓮),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如雷丸、鉤藤),或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如青黛、琥珀),而不可入煎劑;或同類藥中只有某藥單獨具有的使用注意,如麻黃不宜用于高血壓患者;麥芽之授乳期婦女不宜用等特有的注意,則是不容忘記和錯記的。
至于證候禁忌,應在學習概述時一并解決。如化濕藥均有溫燥、揮發之性,熱盛及陰虛證不宜,且不可久煎。但因各藥的偏性強弱不一,有的藥下再次特別強調,有的藥下則并未重申。對此,不論各藥下是否說明,均全部適用。
中藥的數量畢竟很多,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還須付出辛勤的勞動,課后及時復習,更應在后期課程的學習中和用藥實踐中,反復深化理解和記憶,才能把中藥學真正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