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波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thy,HCM)以心肌不對稱肥厚為主要特征,主要影響左心室,臨床表現多樣,與心源性猝死密切相關[1]。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我們收治HCM患者19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9例中男7例,女12例,年齡11~61歲,平均36.5歲。勞力性呼吸困難9例,胸痛3例,暈厥2例,頭昏、乏力、心悸2例,無癥狀3例。心功能Ⅰ~Ⅱ級17例,Ⅲ~Ⅳ級2例胸骨左緣第三、四肋間或心尖區有收縮期雜音2例。有高血壓病史8例,糖尿病病史4例,偶發室性早搏或室速6例,血脂異常4例;有吸煙、飲酒史10例,有猝死家族史者2例,均無原發性心臟瓣膜疾病。
1.2 納入標準 均經臨床和超聲心動圖診斷,患者室間隔肥厚,厚度≥15 mm,室間隔與左室后壁厚度之比≥1.5,左室休息時收縮期流出道壓力階差≥30 mm Hg,排除可導致心肌肥厚的其他心臟或全身疾病如嚴重的高血壓、瓣膜病和淀粉樣變。心尖肥厚為心尖部室壁厚度>15 mm,或者心尖部與后基底部之比>1.5,無左室流出道梗阻或階差,并排除其他心室壁部位的心肌肥厚[2]。
1.3 心電圖情況 19例心電圖檢查均有異常,其中ST段壓低15例,左胸導聯T波倒置7例,左心室肥大9例,異常Q波4例,束支傳導阻滯2例,心房顫動3例,電軸左偏4例;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2例出現左胸導聯ST段壓低和巨大T波倒置。
1.4 超聲心動圖 平均左房內徑(35.5±7.4)mm,左室舒末內徑(41.2±7.1)mm,室間隔厚度(20.6±5.7)mm,左室后壁厚度(11.2±6.4)mm,平均左室射血分數(74.5±14.5)%。有SAM征6例,非對稱性室間隔肥厚16例,對稱性肥厚1例,左室均勻性肥厚者1例,左室前壁肥厚1例。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 6.12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取±s,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經β-受體阻滯劑或(和)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CCB)治療者17例,因竇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行DDD起搏治療者2例,經皮室間隔化學消融術1例,3例并發心房顫動或心功能Ⅲ~Ⅳ級者應用地高辛治療。18例患者癥狀緩解,1例死于心力衰竭。
肥厚型心肌病病因不明,半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心臟病,因心室壁肥厚的程度和范圍不同分為非對稱性室間隔肥厚、對稱性左心室肥大、特殊部位肥厚三型。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臨床表現差異較大,缺乏特異性,主要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非典型心絞痛、頻發的一過性暈厥,以勞力性呼吸困難最為常見,可見于50%以上有癥狀的患者;非典型心絞痛常因勞累誘發,持續時間長,含化硝酸甘油后加重;個別可發生猝死及心力衰竭,為年輕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首因。臨床多數患者無流出道梗阻,胸骨左緣Ⅲ~Ⅵ肋間無收縮期雜音,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可出現收縮期雜音、特征性脈搏和心尖搏動。中、青年患者出現不典型胸痛、暈厥,心前區收縮期雜音伴第三心音和(或)第四心音,ECG有缺血性ST-T改變和(或)異常Q波,臨床用冠心病、高血壓病和心瓣膜病難以解釋者,應考慮本病。
大多數HCM患者存在心電圖異常,以ST段壓低及T波倒置最為常見,易誤診為冠心病、心肌梗死;T波倒置、巨大負性T波及Q波存在對HCM診斷有重要價值。HCM伴發心律失常表現為室性心律失常、房顫及嚴重心動過緩,以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最為常見[3]。心臟彩超是目前診斷HCM主要方法,成人二維超聲發現任何部位出現無其他病因解釋的室壁厚度超過15 mm即可診斷,同時可對SAM現象及流出道有無梗阻進行檢查;心尖HCM約占HCM患者的25%,男性居多,心電圖表現巨大的負性T波,左心室造影收縮期左室呈黑桃A樣改變[4],心臟彩超僅心尖部心室壁明顯增厚,心腔變小,其他部位心肌厚度正常。
HCM患者心功能損害因素包括心肌重量增加、室腔容積減少、心肌硬度增加等,早期左室舒張充盈減少,左心房代償性收縮加強,常有左心房內徑增大,早、中期主要為舒張功能受損,晚期心室收縮、舒張功能均明顯下降,7% ~15%的患者出現嚴重充血性心力衰竭[5]。治療主要與患者是否并發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心律失常有關,治療原則為馳緩肥厚的心肌,防止心動過速及維持正常竇性心律,減輕左室流出道狹窄和抗室性心律失常,重點為控制癥狀和預防猝死。藥物治療為多數HCM患者主要治療措施,針對心臟舒張功能障礙,降低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室順應性,常用β-受體阻滯劑和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CCB),并發心律失常者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和起搏器治療,避免使用正性肌力藥物及減輕心臟前負荷的藥物,多數患者癥狀可得到較好控制;藥物療效欠佳者可考慮DDD起搏器植入和經皮腔內室間隔心肌化學消融術。
HCM預后較差,臨床應提高警惕,對于可疑患者及時進行心臟彩超檢查明確診斷,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可控制患者癥狀,預防心源性猝死的發生。
[1] Elliott P,McKenna WJ.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Lancet,2004,363:1881-1891.
[2] 張鴻麗,張海澄,周北玲,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暈厥的臨床分析.北京醫學,2008,30(6):339.
[3] 嚴國勝,秦永文,曹江,等.肥厚型心肌病心電圖60例分析.臨床心電學雜志,2005,14(4):276-277.
[4] 陳良華,劉偉,劉同寶,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53例臨床分析.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6,22(10):607-609.
[5] 于維漢.心肌病學.科學出版社,2006: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