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巧雄 陳紅
應用64排螺旋CT對肝海綿狀血管瘤診斷的探討
巫巧雄 陳紅
目的研究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影像診斷和供血方式,為臨床治療方式的選擇提供指導。方法收集100例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病例,行CT掃描及后期重建處理,分析病灶的影像特征及供血方式。結果100例肝臟海綿狀血管瘤中,女52例,男48例,CT共發(fā)現病灶128個。平掃病灶表現多為圓形、橢圓形低密度影或混雜密度灶。動態(tài)增強CT掃描表現為特征性邊緣呈結節(jié)狀,團狀強化,且隨時間呈向心性充填。結論CT掃描特征性表現有助于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診斷,明確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供血方式有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肝臟海綿狀血管瘤;64排螺旋CT;動態(tài)增強掃描;三維重建
肝海綿狀血管瘤(HCH)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國內外對其CT表現的研究已有不少報道。本研究系應用64排螺旋CT及CT三維重建技術研究HCH的CT影像表現及其血供方式,分析總結了100例HCH的特征性CT表現,體會如下。
1.1 對象 搜集經CT檢查并診斷為HCH的病例100例,其中經手術病理證實27例,另73例經血管造影證實并行介人治療。男48例,女52例;年齡22~73歲,平均41.2歲。
1.2 方法 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機和西門子Somaton ARStar螺旋CT機,最小層厚0.625 mm,先行平掃,然后根據平掃選擇興趣層面進行同層動態(tài)連續(xù)增強掃描。患者取仰臥位,用壓力注射器自肘正中靜脈快速注人造影劑80~100 ml,注藥速度3~8 ml/s,選用碘海醇等非離子型造影劑于注藥后 15 s,30 s,60 s,90 s,120 s,180 s,300 ~ 600 s 等不同時相行動態(tài)掃描,延遲掃描最長達25 min。經后期三維重建,顯示病灶供血血管,并對CT圖象進行分析觀察,包括病灶發(fā)生部位、形態(tài)、大小、密度等平掃所見及增強后病灶的強化形態(tài)、程度、分布等。
平掃100例CT共發(fā)現病灶128個,其大小為0.9~13 cm,平均5.6 cm。平掃見病灶多為圓形和橢圓形,少數為半圓形,境界清楚,99個病灶為均勻低密度,42個病灶內可見更低密度區(qū),呈裂隙狀、星狀或不規(guī)則形,26個病灶為高密度且與脂肪肝共存,另9個病灶內有點狀鈣化灶。病灶多分布于肝葉邊緣靠近肝包膜處,與肝外緣呈內切線關系,但局部突出比較少見,本組38個病灶,占29.6%。動態(tài)增強掃描,病灶內均有不同程度的強化,其中101個病灶呈邊緣結節(jié)狀強化,占78.9%;呈環(huán)狀強化和彌漫均勻性強化者各為8個,各占6.25%;彌漫不均勻強化病灶19個,占14.8%。結節(jié)狀強化者,其強化程度與同一層面主動脈的強化程度相比較,表現為等密度34例,占26.5% ,強化程度較主動脈低82例,占64.1% ,高密度及顯示不佳各6例,各占4.6%。101個結節(jié)狀強化病灶呈周邊分布者62個,占61.2%;呈偏心狀結節(jié)樣強化者23個,占22.8%;位于中央者9個,占8.9%;混雜分布7個,占6.9%。延遲掃描見病灶完全充填造影劑的時間多為3~5 min,最長可達16 min以上,少部分病灶中心區(qū)域始終不能完全充填,與平掃所見的更低密度區(qū)相一致,但顯示更清晰,此征象多見于較大的病灶。病灶中央不強化考慮與壞死、纖維組織增生有關。三維重建技術處理可以很好地顯示,肝臟海綿狀血管瘤主要由肝動脈分支供血,部分可由腹腔動脈分支供血。
HCH瘤體由富含血液的血竇組成,典型CT表現為瘤體直徑大多<3 cm,平掃呈邊緣清楚的均勻低密度病灶;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呈周邊結節(jié)狀強化,其強化程度接近鄰近動脈;結節(jié)狀強化是CT診斷HCH的特征性表現。門靜脈期顯示向心性的強化趨勢,其強化程度與門靜脈強化程度類似;延遲期示病變持續(xù)強化,呈等密度填充。
早期病灶偏心狀結節(jié)樣強化也是HCH的一個特征性表現。本組占結節(jié)狀強化22.8%。有不少病灶位于肝緣靠近肝包膜,且向肝輪廓線外局部隆起,但肝血管瘤的強化特點有助于鑒別肝細胞癌。總之,在快速動態(tài)增強的早期出現與腹主動脈等密度的周邊型和/或偏心狀結節(jié)狀強化,并且在延遲掃描時出現病灶充填,直至與肝實質密度相等,此為HCH的特征性CT表現,具有定性診斷價值。
少部分較大的病灶中心區(qū)域始終不能完全充填,與平掃所見的更低密度區(qū)相一致,但顯示更清晰。此為非典型肝臟海綿狀血管瘤的CT表現,與HCH的病理結構變化密切相關。極少情況下HCH可達到退變過程的終末期,成為一個類似于纖維疤痕的結構-硬化型血管瘤。Choi等[1]發(fā)現其CT、MRI表現與大體病理結果密切相關。當病灶(直徑>4 cm)巨大時,其內可出現血栓、纖維化、囊變、出血及鈣化灶。在CT掃描時相應的表現為瘤體內呈更低密度、部分稍高密度、高密度及鈣化的混雜密度影,通常無增強表現。
本研究應用的VR重建技術是隨著多層螺旋CT及大容量、高速計算機的發(fā)展而新近發(fā)展起來的CT重建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容積信息,VR圖像可在工作站中隨意變換觀察角度,以展示血管的走向、分布及相互關系,可較好地顯示腫瘤區(qū)域內有否肝血竇存在及其顯示程度。有研究[2]表明,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存在肝動脈及門脈雙重血供。作者認為肝臟海綿狀血管瘤除了存在肝動脈及門脈雙重血液供應外,還存在腹腔動脈分支供血,而肝動脈在腫瘤供血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而且大量單純應用HAE治療術后腫瘤明顯縮小的臨床實踐為肝動脈血管瘤的絕對優(yōu)勢供血是肝動脈提供了佐證。因此,經皮肝動脈栓塞術應該對絕大多數肝臟海綿狀血管瘤有效,而對于某些存在確切門脈或腹腔動脈分支供血的巨大HCH,單純行肝動脈栓塞術療效可能欠佳。
[1]Choi BI,Han MC,Park JH,et al,Giant 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CT and MR Imaging in 10 Cases.AJR,1989,152(6):1221-1226.
[2]任大衛(wèi).應用血管造影CT對肝海綿狀血管瘤血供方式的探討.浙江臨床醫(yī)學,2005,7(10):1101-1104.
518000深圳市寶安區(qū)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