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蘭
由于小兒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好動、動作不協調、反應遲鈍,小兒燒傷臨床上較常見。筆者對本單位近5年收治的燒傷患兒臨床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旨在探討小兒燒傷的特點,幫助本地區建立有效的預防措施做參考。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筆者單位收治0~14歲燒傷患兒174例,占同期入院燒傷患者總數(650例)的26.77%。就患兒性別、年齡、燒傷原因、受傷場所、季節、居住地區、監護人文化程度、院前治療和并發癥、是否購買保險及預后等因素進行統計分析。
2.1 性別與年齡分布 本組174例小兒0~3歲109例(62.64%),4~7歲38例(21.84%),8~14歲27例(15.52%)。男110例(63.22%),女64例(36.78%),男女比為1.72∶1,平均年齡3.9歲。
2.2 燒傷原因及受傷場所 主要是生活事故引起:熱液燙傷130例(74.71%),火焰燒傷39(22.41%),化學、電弧及其他燒傷5(2.87%)。受傷場所:室內(廚房、餐廳)140例(80.46%),室外 34(19.54%)。
2.3 燒傷月份及地域分布 小兒燒傷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炎熱夏季的6~8月和寒冷冬季的12~2月發生率較高。12、1、2 月 59 例(33.91%),6、7、8 月 5 例(32.76%)。居住地區:農村和外來務工人員家庭103例(59.20%),城市71例(40.80%)。
2.4 監護人文化程度 大學以上文化程度19例(10.92%),初/高中文化程度106例(60.92%),小學文化程度49例(28.16%)。
2.5 燒傷程度分布 174例患兒中輕度燒傷21例(12.07%),中度燒傷 66例(37.93%),重度燒傷 53例(30.46%),特重度燒傷34例(19.54%)。
2.6 院前治療及并發癥 院前救治較妥當18例(10.35%),救治不當 94例(54.02%),無處理 62例(35.63%),傷后直接收入本院121例(69.54%),由基層醫療機構轉入22例(12.64%),由非正規醫療機構轉入31例(17.82%),26例(14.9%)患兒入院前已有并發癥,其中休克12例(6.90%),創面感染14例(8.05%),低蛋白血癥、電解質紊亂2例(1.15%)。
2.7 醫療保險購買情況 未購買保險45例(25.86%),已購買保險34例(19.54%),農村合作醫療95例(54.60%)。
2.8 預后 治愈157例(90.23%),好轉8例(4.60%),因經濟困難主動出院3例(1.72%),轉院5例(2.87%),死亡1例(0.57%)。
本組資料顯示,本院小兒燒傷占同期燒傷入院人數的26.77%,男性明顯多于女性為1.72∶1,這與男孩好動的生活習性有關。幼兒期與幼童期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兒童期占84.48%,與其他相關文獻報道相似。這與此期小兒發育不成熟、好奇心強、好動,但動作不協調且自制能力差有關外,在詢問病史中了解到,還與家長看管不嚴、安全責任心不強、防護意識差有關。
小兒燙傷的主要場所是家庭。在小兒燒傷原因中熱液燙傷占74.71%,在熱液燒傷中有40.16%為“鍋連炕”所致,這是本組資料農村患兒燒傷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的地方流行病學意義,是本組資料小兒燒傷發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所謂“鍋連炕”是本地區農村一種傳統的家居方式,即鍋和炕相連,沒有分隔物,1~3歲幼童由于看護不嚴很容易掉跌入鍋中發生燒傷。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威脅著這些地區的幼小兒童的健康。“鍋連炕”燒傷主要發生在農村,城市很少發生。本組資料顯示,因“鍋連炕”引起的小兒燒傷雖不如普通熱液燒傷增高幅度明顯,但就近5年仍無下降趨勢,其發生率接近熱液燒傷的一半,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徹底廢除和改造“鍋連炕”陋習,才能有效降低該地區小兒燒傷的發生。比較實用而廉價的辦法是在鍋與炕之間安裝防護欄,可有效地減少小兒燒傷的發生。以后隨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本地區氣候寒冷,冬季漫長,用熱水和用火較多,因而好玩、好動又沒有安全意識的小兒成為燒傷的主要受害人群,這與有關報道相似。本組小兒燒傷的數量從每年的11月開始升高,至來年的2月為發病的高峰期,到第2年3月份開始下降,符合本地區的氣候特點。其次為火焰燒傷占22.41%,多是衣物著火、鞭炮火焰所致。
小兒燒傷為生活燒傷,重度、特重度燒傷的發生率低,病死率較成人低。本組患者病死率較低,僅為0.57%,一方面是由于本組小兒燒傷患者大部分為中小面積燒傷,且統計資料時未包括急診死亡的未住院病例;另一方面與近年來燒傷救治水平有所提高有關。
在燒傷程度方面,本組大部分患者為中小面積燒傷,25%TBSA以上小兒燒傷患者達19.54%,25%TBSA以下的患者達到了80.46%,5%TBSA以下的患者占12.07%,可能與本組5%TBSA以下小兒燒傷患者以門診治療為主有關。
本組小兒燒傷統計有明顯的地域特點,表現為農村和外來務工人員家庭發病率較高,這與經濟相對落后、科學文化水平偏低、居住條件較差以及生活習慣有關。
本組資料顯示小兒燒傷后延遲入院發生休克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小兒燒傷后休克發生早,延遲補液或補液不正規不但使休克難以糾正,且易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
小兒燒傷后急救往往只能依靠監護人或基層醫務人員。有資料表明,監護人學歷與燒傷后自救常識的缺乏無確切關系[2]。但學歷低的監護人常對燒傷的嚴重性認識不足,或輕信民間非法醫療機構。一些小規模或條件較差的醫院為追求經濟利益,收治超出其救治能力的燒傷患兒,至其出現各種并發癥后才轉送燒傷專科,給后續治療帶來困難。筆者認為,加強對燒傷急救知識的宣傳,將有力于減少燒傷院前并發癥。6歲以下兒童應加強對危險品的認識,家長及幼兒教師應教育孩子識別哪些是危險物品,怎樣遠離危險物品,并教給孩子基本的急救知識,如:不小心被熱水燙傷了,應先就近找涼水沖洗,以減輕疼痛和燒傷程度;旁邊有大人應馬上去找大人解決。如遇患兒被燒傷,應立即脫去燃燒衣物或熱液浸漬的衣物,盡快滅火;在患者能耐受的情況下,冷水沖洗創面20 min,燒傷創面無需特殊處理,忌涂有顏色藥物,以免影響燒傷深度的觀察,莫涂油膏,以免增加入院后清創的困難,保留水皰皮,且不要撕去腐皮[3],迅速送至醫療單位,千萬不要延誤時間,以免喪失救治的最佳時機。
大力宣傳燒傷對個人、家庭、社會的危害及預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現有的宣傳途徑,如: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對全民普及預防知識,加強科普宣傳和安全教育,以增強人們對燒傷危害的認識,改變人們的行為,以喚起個人、家庭及有關政府機構的重視及對預防工作的支持。有“鍋連炕”習俗的農村地區,如果沒有安裝防護欄,小兒旁邊不能離人,成人不在時應用布帶栓好固定,防止掉入鍋中的慘劇發生。學齡前兒童(4~7歲)電擊傷發生率相對較高,這與該年齡段小兒戶外活動多,好奇心強,又缺乏基本的電知識有關,加強電器、電線的防護和管理是減少該年齡段小兒電擊傷發生的最有效方法。家長應加強責任心和安全防護意識,盡量避免讓小兒在廚房等熱源較多的場所玩耍,對預防小兒燒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建議能在徹底根除“鍋連炕”活動的基礎上,加強科普宣傳,普及燒傷預防知識。
家庭經濟狀況差是小兒燒傷的危險因素[4]。本次調查顯示,59.20%的患兒來自農村或外來務工家庭;許多患兒經濟困難,無醫療保險,治療中病情未愈而出院,常繼發殘疾或死亡,這種現象應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重視。上海、臺灣等地區已設立了“兒童燒傷基金”、“臺灣兒童燙傷基金會”等機構,幫助了不少困難家庭的燒傷患兒。筆者認為,本地區也可參照設立此類組織。
因此,燒傷的致傷因素與當地的社會習俗、經濟狀況、家庭條件、文化水平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1]李毅,聶蘭軍.小兒燒傷驚厥的預防和處理.中華整形燒傷雜志,1996,12(5):371.
[2]田紀文.燒傷患者應用冷療自救的調查.中華燒傷雜志,2004,20(5):305.
[3]常致德,沈祖堯.燒傷創面修復與全身治療.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28.
[4]Rawlins JM,Khan AA,Shenton AF,et al.Burn patterns of Asian ethnic minorities living in West Yorkshire,UK.Burns,2006,32(1):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