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 法良玲 黃臻
在臨床病理手術切除中甲狀腺疾病很常見,其疾病的良惡性鑒別和具體類型診斷有一定難度。尤其在術中冷凍快速診斷存在困難。因甲狀腺疾病的病因復雜,有多病變并存現象,且密切相關、相互影響,如何合理準確地進行病理診斷是指導臨床治療和隨診的重要依據。現將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120例甲狀腺病理活檢材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并分析其臨床病理特征,以進一步提高甲狀腺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中男性患者33例(27.5%),女性患者87例占72.5%,男女之比約為1:2.6。患者年齡為18~58歲,高發年齡25~55歲,共106例,占88.3%。
1.2 病理診斷 經分析120例甲狀腺疾病具體類型如下:結節性甲狀腺腫68例,占56.7%,其中伴腺瘤形成趨勢23例,甲狀腺腺瘤32例;甲狀腺癌23例,占19.2%,其中乳頭狀癌12例,濾泡性癌8例,未分化癌3例;甲狀腺炎共30例,占25%。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液固定,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常規HE染色,術前均未化療和放療,對所有資料120例甲狀腺疾病的診斷進行復查、回顧性分析研究。
120例中有女性患者87例占72.5%,高發年齡在25~55歲,共106例,占總數的88.3%。病理類型以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為多,分別為68例(56.7%)和32例(26.7%)其次為乳頭狀癌和濾泡癌分別為12例(10%)和8例(6.7%)。說明甲狀腺疾病中女性顯著多于男性,甲狀腺腫瘤良性多見,以結甲和腺瘤最多見,相對性缺碘仍是主要原因。
甲狀腺疾病是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疾病,發病有一定的性別差異,女性多于男性。該類疾病病因復雜,有炎癥、退行性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等,而在臨床工作中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在甲狀腺疾病中最為常見,在本組病例中,結節性甲狀腺腫和腺瘤共100例,占83.3%,且以青年人多發,惡性甲狀腺結節占19.2%。有文獻表明結節性甲狀腺腫發病原因可能與遺傳、缺碘、高碘和致甲狀腺腫物質及免疫有關[1],主要原因是人體內甲狀腺激素循環量不足和相對性缺碘,因女性在妊娠、哺乳期對甲狀腺激素及碘的需求量增加,如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低下,反饋于下丘腦及腦垂體,其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增多,后者促進甲狀腺濾泡上皮增生,如此反復增生與復舊,久之形成結甲,甚至發生癌變[2]。因此大力宣傳妊娠、哺乳期膳食保健,加強碘鹽及高含碘食品攝入。結節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腺瘤在甲狀腺疾病中最為常見,在本組病例中,結節性甲狀腺腫最多。
甲狀腺腺瘤在甲狀腺疾病中也較為常見,約半數以上的腺瘤也有退行性變、內部出血、囊性變、纖維化及鈣化。應結節性膠樣甲狀腺腫中的結節相區別:①包膜:腺瘤的纖維包膜光整,厚薄較一致,包膜中無擠壓的甲狀腺濾泡;而結節性甲狀腺腫的包膜雖完整,但厚薄不均,有多個不等的擠壓甲狀腺濾泡存在;②包膜內外組織形態:腺瘤不一致,而結甲一致;③結節內組織結構:結甲濾泡大小不一,常伴有淋巴細胞浸潤,甚至淋巴濾泡形成,部分甲狀腺濾泡間可有多少不等的纖維組織增生、鈣化、結節內出血、壞死、囊性變出現。而腺瘤增生成份單一,其濾泡及濾泡上皮形態較一致,缺乏淋巴細胞浸潤;④結節內乳頭:結節性甲狀腺腫中往往見濾泡上皮增生而形成乳頭,此種乳頭寬大且軸心有濾泡腔,被覆柱狀濾泡上皮,細胞核位于基底部,間質常水腫。而乳頭狀癌除了多細分枝的真性乳頭狀結構外,其被覆上皮的毛玻璃樣核、核溝、核內假包涵體內及間質中的砂粒體,細胞異型性明顯。結甲與腺瘤雖都為良性病變,但術后復發與惡變率均有所不同。故在診斷時對包膜較完整的單結節要著重于鏡下觀察,重視二者的鑒別診斷[3]。理論上,甲狀腺腺瘤與結節性甲狀腺腫不應混淆,但在實際工作中區別兩者有時相當困難,時常造成誤診,其原因在于過分強調單結節及其包膜的完整性,而忽略了結節性甲狀腺腫往往也可是單結節,總之,病理學診斷是甲狀腺疾病最可靠的診斷方法之一,其不僅可明確腫瘤的良惡性,而且可以確定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和浸潤及轉移的情況,這與治療方法及估計預后等關系甚大。因此,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應多取材、多切片、多觀察。
甲狀腺疾病的發生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別,在進行病理診斷時,應結合臨床病史、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術中所見取材情況等資料進行綜合判斷。因此認為,因地域分布與甲狀腺疾病種類的發生存在密切的關系,對于某些甲狀腺疾病,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病趨勢,所以在研究甲狀腺疾病的發病規律時,這種趨勢僅能作為一種參考資料。
[1] 趙春香.218例甲狀腺疾病臨床病理診斷分析.診斷病理學雜志,2005,12(3):222.
[2] 趙文新,楊映紅,楊發端.2098例甲狀腺疾病臨床病理分析.中國腫瘤臨床,2006,33(9):535-536.
[3] 曾紅春,姚蘭輝,宋建兵.結節性甲狀腺腫的超聲表現與病理對照分析.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7,30(6):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