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梅花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以發熱和手、足、口、臀部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1],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癥。本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廣,傳播快,流行強度大,在短期內可造成大流行[2]。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會導致死亡[3]。本文通過回顧我院對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治療情況,以探討最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
選擇經我院治療的36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分析,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4個月~8歲,平均2.5歲,年齡<1歲8例(22.22%),1~3歲 21例(58.33%),>3歲 7例(19.44%)。診斷均符合2008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中手足口病留觀及住院診斷標準。臨床上表現為發熱,手心、足底水皰,少數蔓延至膝部。口腔黏膜、咽峽、舌唇齒側皰疹,臀部皮疹多在肛周、骶尾等部位出現,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有少量液體,繼而出現潰瘍。少數患兒有咳嗽、流涕、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癥狀。所有患兒平均住院6 d皰疹消失,食欲、二便正常,無并發癥發生,均痊愈出院。
2.1 一般護理 發熱門診護士嚴密巡視觀察每一例就診患兒,因手足口病有發病急、病情變化快的特點,如患兒出現高熱、精神差、惡心、嘔吐、呼吸急促、抽搐、手足發涼等早期重癥征象時,及時報告醫生,優先就診。及時住院治療或搶救[4]。護士還需密切觀察患兒意識及精神狀態,口周皮膚黏膜顏色;監聽肺部呼吸音、心音;觀察患兒有無呼吸急促、咳嗽、喘憋,肺部聽診有無濕啰音,咳痰時觀察痰液的色質等[5]。
2.2 消毒隔離 手足口病傳染源為患兒及健康帶菌者。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或唾液中的飛沫傳播[6]。患兒一旦確診,即應按呼吸道及消化道隔離處理,給予隔離治療。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患兒應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患兒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患兒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凡接觸患兒的醫務人員應用消毒液擦手,聽診器經初步消毒后放入熏箱。防止病毒通過醫護人員的手和診療儀器交叉感染。
2.3 口腔護理 患兒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保持口腔清潔,對于口腔潰瘍可用棉簽蘸3%碳酸氫鈉溶液或口炎泰溶液,擦洗患兒口腔,然后在潰瘍面上噴利巴韋林噴霧劑,可減輕食物對口腔黏膜的刺激,進食后用溫開水或生理鹽水清洗口腔。如患兒口腔涂藥后,叮囑患兒閉口10 min,不能馬上漱口及飲水、進食,以保證療效。
2.4 皮膚護理 患兒皮膚的炎性丘疹、皰疹可因患兒搔抓而繼發感染,而且抓破皰疹,皰漿滲出會引起病毒的傳播。排便后及時清洗局部,必要時肛門周圍涂石蠟油。保持床單整潔、干燥,穿棉質、柔軟、寬松的衣服。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膚而引起感染,勤換衣褲。
2.5 飲食護理 患兒口腔黏膜皰疹、潰瘍引起劇痛而影響食欲及營養狀況,應給予患兒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略涼為宜,不宜過咸。對患兒所用奶瓶、奶嘴及餐具每次用后煮沸消毒,防止繼發感染。
2.6 心理護理 由于媒體的宣傳,個別死亡病例的報道以及重癥病例出現,患兒家長恐慌、緊張較為普遍,醫護人員應耐心向其進行心理安慰,指導家長作好嬰幼兒的衛生保健工作,教會家長做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注意飲食調理,加強營養。家長多為患兒通風,多洗手,盡量不吃生冷食品,多飲溫開水、多曬被褥等。
手足口病是嬰兒和兒童的一種常見疾病,防控的關鍵在于家長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一旦出現突然發高燒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體抽動、呼吸困難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在夏、秋流行季節,做到空氣清新,勤洗手,講衛生,保持病竄空氣流通,注意空氣潔凈,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加大宣傳力度,共同營造出抵御手足口病的氛圍。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堂.實用兒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7.
[2]蘆映紅.莪術油治療小兒手足口病20例.醫藥導報,2000,19(5):430.
[3]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EB/OL],2008,04,30/
[4]祖大玲,丁紅美,葉蓮俠,等.應對手足口病疫情的護理管理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242-243.
[5]葉崎,俞紅華,徐留仙.1565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9,21(5):542.
[6]李愛敏,孫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肌酶檢測及臨床意義.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8):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