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蘭
產后出血,是指在新生兒分娩后的24 h內,陰道因子宮收縮力下降或喪失,導致產婦產道急劇出血,或持續小量出血量高于500 ml的癥狀定義為產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嚴重的患者很可能導致休克甚至死亡。產后出血是婦產科比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出血量較大,因此對產婦本體的傷害嚴重,是婦產科的危險病癥之一。同時可伴有頭暈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腹瀉、浮腫、乳汁不通、脫發、畏寒等。
1.1 一般資料 護理對象為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產婦42例。年齡范圍25~35歲,平均年齡27.6歲,妊娠期35~42周,平均38.2周,其中初產婦37人,經產婦5人,分娩方式主要為自然分娩和剖宮產。其中發生出血現象的患者6例,發生出血的時間分別為:產時出血患者2例,產后出血4例,累計出血量500 ml至2000 ml。
1.2 出血原因 子宮收縮力下降或喪失2例,胎盤異常4例,軟產道損傷 5 例[1]。
1.3 測量方法 用稱重法、面積法來測量患者的出血量。稱重法:分娩前體重減去分娩后體重,即為失血量,重量與體積的換算約為1.05 g/ml。面積法:根據出血的面積來計算
出血量,面積換算為10 cm×10 cm=10 ml。
1.4 止血方法 不同的出血病狀應用不同的止血方式,子宮收縮力下降或喪失的患者使用宮縮劑、米索前列醇舌下含化,對子宮進行局部按摩,宮腔填塞紗布條或結扎子宮動脈等方法止血。對于仍然不能止血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進行子宮切除手術。胎盤異常的患者,使用凝血酶于患處止血,后用8字縫合法止血。軟產道損傷的患者,對傷處急時進行縫合止血。
2.1 術后觀察
2.1.1 觀察產后出血量 手術后24 h內,對患者子宮或陰道出血量、子宮收縮力進行調查和統計,防止出現再出血等情況。
2.1.2 觀察身體特征 術后觀察患者各個體征,包括意識狀態、精神狀態和身體恢復程度。時刻注意患者脈搏、血壓等各項生命特征。
2.1.3 觀測并發癥 由于產后出血會引發各種并發癥,表現為惡心,嘔吐,發燒發熱,食欲不良,腹痛,腹瀉等。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改善,也可能使患者身體更為虛弱,導致病情加重。時刻注意患者患處流血狀況,防止血塊或血腫形成。觀察患者表皮膚顏色,警惕血栓和各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2.2 心理護理 由于產后出血是婦產科中比較嚴重的疾病,手術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相當巨大的壓力,極大的考驗了患者的心理承受力,通常患者經歷了這些后,往往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心理情緒,如何及時、正確的對患者進行心理和生理的輔導,也是提高治療效果非常重要的一步。不同的患者,不同的護理方式,因材施療,對患者表現出足夠的耐心、關心和安慰,并且進行相關知識的輔導,有利于幫助患者穩定情緒,樂觀的配合醫生治療。同時對患者家屬傳授必要的護理知識,也能對患者的康復起著積極正面的幫助。
2.3 生活護理 進食方面,提倡產后多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多維生素的食物,幫助骨髓和體內造血系統,早日擺脫貧血困擾,恢復健康。鼓勵產婦母乳喂養胎兒,引發子宮條件反射性收縮,從而減少出血量。產婦在休息時盡量采取平臥姿勢,讓頭部低于腿部,方便下身靜脈流通,防止再出血。
①子宮收縮無力:是產后出血主要原因之一。羊水過多、多胎妊娠、巨大胎兒都可能延長生產時間,多產或多次宮腔手術史,絨毛膜羊膜炎、應用麻醉劑過量以及過度精神緊張、疲勞等;②胎盤因素:主要因胎盤粘連、植入、殘留、畸形引發,晚期產后出血主要是胎盤胎膜殘留;③軟產道損傷:常見急產、宮縮過強,胎兒過大、軟產道異常及陰道助產操作不當引起軟產道損傷。
產后出血是婦產科的高危疾病,救治的及時與否,直接影響到產婦的生命安全。當出現產后出血癥狀后,立刻組織治療隊伍,分工合作,并且保持患者的情緒穩定和呼吸通暢。一般采用平臥姿勢,供應氧氣吸入和保暖,避免不必要的移動,迅速建立靜脈循環,補充患者失血,不讓失血量超過10%,預防可能出現的休克現象,謹慎注意患者各項身體特征、意識精神狀態,如有異常,立刻通知醫生進行緊急治療[2]。
為了避免產后出血的情況發生,及早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產前做好各項身體檢查,留意身體可能出現的患病因素,對癥下藥,提高產婦的身體素質,降低出血的可能性。產時密切觀察子宮收縮狀況,胎盤是否異常,軟產道是否損傷等。產后加強對產婦心理、生理各方面的護理[3],保證充足睡眠和運動,使產婦早日恢復。
[1]李紅菊,祁榮華,趙海波,等.產后出血124例病因及防治分析.社區醫學雜志,2009,7(4):40-41.
[2]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
[3]陸旭.產后抑郁患者心理狀態分析及心理護理.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8,23(36):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