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炎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圍產期新生兒嚴重的腦損傷,多由產傷和缺氧引起。臨床癥狀不典型,缺乏特異性,漏診率較高。是新生兒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活著常留有癲癇、腦癱、智力低下、共濟失調等后遺癥。現對本院2007年3月至2010年1月新生兒科收治48例新生兒顱內出血進行綜合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1例、女17例。男女比例1.82︰1。孕周<37周11例,37~42周28例,>42周9例。體重<1500 g 1例,1500~2500 g 17例,2500~4000 g 19例,>4000 g 11例。重度窒息17例,輕度窒息11例。自然分娩24例,剖宮產18例,產鉗及胎吸助娩6例,宮內窘迫18例,羊水污染16例,臍帶繞頸11例,孕母高癥5例,胎盤剝離2例。
1.2 臨床表現 抽搐32例,占66.67%;煩躁不安20例,占41.67%;腦性尖叫18例,占37.5%;發熱22例,占45.83%;體溫不升13例,占27.08%;面色蒼白12例,占25%;面色發紺11例,占22.91%;呼吸暫停6例,占12.5%;原始反射異常18例,占37.5%;前囟飽滿25例,占52.08%;肌張力改變32例,占66.67%。
1.3 腦CT 生后1~5 d,平均3 d,所有患兒給予頭顱CT平掃。蛛網膜下腔出血34例,腦實質出血8例,硬膜下出血6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腦病16例。
1.4 治療方法 ①安靜,頭高足低位,保持呼吸道通暢;②維持內環境穩定;前3 d限液50~60 ml/(kg·d),保證熱量供應,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正常的血氣及血糖;③止血:維生素k15 mg/次肌肉注射,1次/d,連用3 d。也可選用止血敏,血凝酶,氨基乙酸等;④控制驚厥:首選苯巴比妥,負荷量20 mg/kg,后改用維持量5 mg/(kg·d)分2次靜脈注射。頑固性抽搐加用地西泮0.1~0.3 mg/kg或水合氯醛40~60 mg/kg;⑤降顱壓:有顱內壓增高癥用呋塞米,每次0.5~1 mg/kg,2~3次/d靜脈推注。慎用小劑量甘露醇,每次0.25~0.5 g/kg,每6~8 h靜脈注射1次。⑥保護腦細胞,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急性期后可用胞二磷膽堿125 mg/d,腦蛋白水解物1~2 ml/d,神經節苷脂10~20 mg/d,10 d為一個療程,共2~3個療程。
通過對癥治療7 d后評定療效,顯效:意識障礙基本恢復正常,顱內高壓癥狀消失,肌張力明顯改善,原始反射出現,共34例,占70.83%。有效:意識障礙僅部分改善,顱內高壓表現減輕,肌張力輕度改善,原始反射出現但較低下,呼吸尚平穩,共8例,占16.67%。無效: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因經濟或其他原因放棄治療,自動出院4例,占8.33%。死亡2例,占 4.17% 。[1]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較嚴重疾患,死亡率較高,嚴重者常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存活者部分留有不可逆的腦損傷,如癲癇、智力低下、腦性癱瘓,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它是圍產期醫學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新生兒顱內出血可發生在腦內各個部位,病因復雜,正確治療及預防該病的發生,對減少神經系統后遺癥尤為重要。
3.1 病因分析 ①缺氧引起顱內出血較多見,多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與缺氧后酸中毒,腦血管內皮損傷及腦內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2]。缺氧酸中毒造成腦血管痙攣,繼之以最大限度擴張,微血管壁受損,血液外滲致使顱內出血。②早產兒顱內出血所占比例也較高,多表現為腦室內出血。早產兒側腦室脈絡叢毛細血管與室管膜下毛細血管不成熟,其內皮均缺乏完整基膜保護,使毛細血管容易斷裂,引起腦室內出血[3]。正常足月兒腦血流自主調節功能完善,而早產兒腦血流自主調節功能不健全,增加了腦損傷的危險性[4]。另外早產兒凝血功能不完善也增加了顱內出血的危險。③產傷也可引起顱內出血,以硬膜下出血多見。產鉗時用力不當、胎頭吸引器助產、胎位異常、不適當的牽引均可導致顱內出血。④其他:急產、頭盆不稱、過期產、母親有妊高癥亦是引起胎兒宮內窘迫造成顱內出血的重要原因[5]。
3.2 早期診斷 新生兒顱內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多少不等,臨床表現也不相同,愈后差別較大。部分病例早期極不典型,容易漏診,一旦病情惡化,常常突發呼吸暫停,心動過緩而危及生命[6]。頭顱CT檢查對顱內出血有較高的診斷率,對于有難產史的足月兒及早產兒結合臨床表現如:嗜睡,反應低下或不明原因的啼哭不止,肢體自發動作減少或過多,屈肌張力低下或伸肌張力增強,不能吸乳或吸乳無力,擁抱反射亢進或減弱及驚厥等。生后3 d行腦CT檢查,及早檢查及早治療。頭顱CT還可顯示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對治療及評估預后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3.3 加強圍產期保健工作 加強孕婦的保健工作,及時發現高危妊娠,預防早產,提高產科技術,減少難產所致的產傷及窒息。嚴格掌握產鉗,宮內窘迫的產婦應盡早結束分娩,減少胎兒窒息的發生。對于胎兒較大,不適宜陰道分娩者早行剖宮產,對于胎位異常宮縮無力者,及時處理,減輕腦損傷的發生。
3.4 避免醫源性顱內出血 對于高危兒應保持安靜,避免劇烈哭鬧及搬動,絕對保持靜臥,頭肩抬高30°,防止突然或持續的腦血流過高,防止高血壓及迅速擴容等。
新生兒顱內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加強圍產期保健工作,提高產科技術,密切監測高危兒,及早發現,及早合理治療,提高搶救成功率。
[1]張芙蓉.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觀察及護理.中國醫藥指南,2009,7(7):138-139.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72-781.
[3]薛湘平.新生兒顱內出血病因分析.中國實用醫學,2008,3(10):39-40.
[4]李俊玲,郝亞平,葛惠.顱內出血早產兒24 h內腦內血流變化及圍產期因素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6):361-362.
[5]張淑霞.新生兒窒息的原因與急救.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44-45.
[6]張素平,呂霞.新生兒顱內出血65例臨床分析,基層醫學論壇,2009,13(6):5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