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顯
近年來,國內外女性乳腺癌發病率不斷升高。乳腺癌可直接導致死亡,已經成為“女性健康第一殺手”運用乳房自我保健流程,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仍然是女性乳腺癌防治的根本原則。
1 臨床資料
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凡有下列易感因素的婦女,均應提高警惕定期復查[1]。
1.1 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
1.2 一側乳腺患過乳癌已行手術治療,另一側乳腺應注意觀察。
1.3 目前乳癌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一般從30歲左右開始起病,40~50歲達乳癌的高發年齡(占75%以上),20歲以下者罕見。
1.4 曾患過乳腺良性腫瘤或乳腺不典型增生者其乳癌發病率較正常人高。
1.5 獨身或婚后從未生育以及生育后哺乳不正常或未哺乳者。
1.6 有過多的X線胸透或胸片檢查史者。
1.7 月經功能不正常的婦女,尤其是患過功能性子宮出血癥的婦女。乳腺癌患者平均行經期較非乳腺癌者長,一般來說,初潮年齡<12歲,閉經年齡>50歲者警惕性應增高。
1.8 肥胖患者,尤其絕經后顯著肥胖或伴有糖尿病者。
1.9 飲食習慣于多食脂肪者。
2 乳腺癌的癥狀
常見的乳腺癌的癥狀主要有腫塊、皮膚改變、乳頭乳暈改變、乳頭溢液、疼痛以及腋淋巴結腫大。
2.1 腫塊 為95%乳腺癌患者的首發癥狀。大多單發,少見多發,形態偏于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質地一般較硬、境界不清。
2.2 皮膚改變 常表現為淺表靜脈怒張,酒窩征和桔皮樣皮膚。
2.3 乳頭乳暈改變:乳房中央區乳腺癌,大導管受侵犯可致乳頭扁平、凹陷、回縮,甚至乳頭陷入暈下,導致乳暈變形。
2.4 乳頭溢液 乳腺癌伴溢液占乳腺癌總數的1.3%~7%,且多見于管內癌、乳頭狀癌。血性溢液多見,次為漿液性、漿血性、水樣等也有。
2.5 疼痛 早期出現的為無痛性腫塊。乳腺癌合并囊性增生病時,可有脹痛、鈍痛。晚期乳腺癌疼痛常提示腫瘤直接侵犯神經。
2.6 腋淋巴結腫大 作為乳腺癌首發癥狀少見(除非隱匿型乳腺癌)。大多提示乳腺癌病程進展,病理檢查可助確診。
3 乳腺癌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內分泌、生育因素、飲食、電離輻射及遺傳等因素相關。常用的篩查及早診方法有如下[2]:
3.1 乳腺自查 定期乳腺自我檢查的目的是早期發現可觸及的乳腺腫物及增強對乳腺異常的警覺。乳腺自檢在月經后一周乳腺最佳受檢狀態下實施,每月一次的定期檢查能夠動態觀察乳腺的變化。
3.2 臨床體檢 一般應由專職篩查醫師進行,全面檢查乳房、腋窩及鎖骨上下區有無結節、增厚、皮膚異常、乳頭內陷、乳頭溢液等。
3.3 乳房X線攝影 乳腺鉬靶X線攝影是乳腺癌篩查最重要的手段。早期乳腺癌的X線表現主要包括結節影、微小鈣化和局部乳腺結構紊亂。
3.4 乳腺超聲檢查 對乳腺疾病的檢查可與X線互為補充。
3.5 乳腺核磁共振檢查
3.6 乳頭溢液檢查 乳頭溢液涂片細胞學檢查易行,但陽性率較低。
4 乳腺癌有幾種不同的治療方法
4.1 手術治療 大多數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乳房腫瘤,并行腋窩淋巴結清掃手術,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細胞類型、腋窩淋巴結是否有癌細胞侵犯。既使手術切除了所有肉眼能看到的癌癥,患者也許還需要行放射治療、化療或激素治療,因為手術后還會有癌細胞殘留。手術后的治療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這叫術后輔藥治療。
4.2 放射治療 包括內放射、外放射,屬于局部治療。
4.3 藥物治療(化療) 藥物治療是使用藥物來阻止癌細胞生長,或殺死腫瘤細胞,或使細胞停止分裂,最后死亡。常見化療用藥有:CTX,ADM/Epi-ADM,5-FU,MTX,
4.4 內分泌治療 使用某些藥物來阻止某激素作用,從而抑制癌細胞生長。激素是身體內分泌器官產生,然后由血液分布到全身的一種活性物質,有些激素可促進腫瘤增長。如果乳腺癌標本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受體水平較高,則該腫瘤對內分泌治療較敏感。
5 目前,通過下述措施對乳腺癌的預防已取得長足進展[3]。
5.1 提倡母乳喂養 研究認為,過多雌激素與乳腺癌密切相關。哺乳能抵制卵巢分泌過多的雌激素,并能降低乳腺細胞的增殖過度。
5.2 避免不必要的X射線。
5.3 補充維生素D。
5.4 和諧的性生活。
5.5 體育運動預防乳腺癌。
5.6 佩戴胸罩應適時松解。
乳腺癌發病率在逐年升高,通過合理膳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預防乳腺癌的發生對女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1]代麗萍.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5,19(6):84.
[2]徐光煒.乳腺癌的診斷與治療乳腺癌的篩查及早診方法,2004(12).
[3]周亮.乳腺癌藥物預防及相關情況新進展.癌癥進展雜志,2007,5(2):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