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宇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臨床特點為病程長,病情逐漸發展,有蛋白尿、血尿及不同程度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最終將發展為慢性腎衰竭的一組腎小球疾病。慢性腎炎屬于中醫“水腫”、“腎風”、“虛勞”、“眩暈”、“腰痛”等病的范疇。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中年為主,男性多于女性。
1.1 一般資料 經檢查確診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的住院或門診患者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17~55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達19年。
1.2 辯證論治 對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治療以防止或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減退、改善或緩解臨床癥狀及防治嚴重合并癥為主要目的。
1.2.1 肺脾腎氣虛。證見浮腫,面色蒼白或萎黃,疲乏無力,短氣懶言,飲食不多,食后腹脹,便溏,腰膝酸軟,常反復出現感冒,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細。治宜補腎益氣健脾,常用補中益氣湯合水陸二仙丹、五子衍宗丸加減。黃芪、人參、白術、當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菟絲子、山萸、懷牛膝、桑螵蛸。補中益氣湯是調補脾腎、益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劑。對于慢性腎炎證屬脾氣虛者,常選用本方。方中黃芪、人參健脾益氣;白術健脾化濕;陳皮理氣和胃以防補而壅滯;氣血同源,氣虛易致血虛,故用當歸以補血。柴胡、升麻益氣升提,甘草調和諸藥。腎氣虛明顯者,加用水陸二仙丹、藥用金櫻子、芡實等以補腎固精。氣虛夾瘀者,加桂枝茯苓丸,益氣補腎、活血化瘀。
1.2.2 脾腎陽虛 浮腫明顯,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脛酸腿軟。足跟痛;神疲、納呆或便溏;性功能失常(遺精、陽萎、早泄)或月經失調;舌嫩淡胖,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無力。益氣健脾,溫補腎陽,方選右歸飲合水陸二仙丹加減。菟絲子,仙靈脾,豬苓,生黃芪,當歸,芡實,金櫻子,淮山藥,狗脊,川斷,石韋,山楂,丹參。隨癥加減:若大便溏者,加炒車前子、葛根;若寒濕較重,舌苔白厚黏膩者,加藿香,佩蘭和生姜;若因寒濕阻滯,經脈受阻,督脈不通易出現腰腿酸痛、陰部濕冷,可加桂枝、木瓜、秦艽、蒼術、牛膝、薏苡仁、桑寄生等;若因寒濕阻滯化熱成濕熱者,擬用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茵陳、山梔、黃芩。
1.2.3 氣陰兩虛 證見面色無華,疲乏無力,食少,耳鳴,咽干,但飲水不多,大便先干后溏,腰膝酸軟,舌淡胖,手足心熱,少津,脈細弱。此型臨床最多見,與病程長及使用激素治療有關。治宜氣陰兩補,常用六味地黃湯加味。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太子參,生白術。氣短神疲者,加黃芪、黨參。低熱者,加白薇。咽干痛者,加玄參、麥冬。血壓高者,加杜仲、牛膝、石決明。
1.2.4 陰陽兩虛 證見浮腫,頭暈耳鳴,視物模糊,畏寒肢冷,手足心熱,心煩不寐,自汗盜汗,腰膝酸軟,白晝尿少,夜尿頻頻,血尿,舌質淡紅,苔少,脈虛細。此型為慢性腎炎晚期,陰陽氣血皆虛極者。治宜陰陽氣血兼補,常用桂附地黃湯合龜鹿二仙膠。陰虛火旺去桂、附,酌加知母、黃柏、龍骨、牡蠣;血尿加旱蓮草、女貞子、白茅根、益母草。
1.2.5 陰虛火旺 證見頭暈頭痛,耳鳴如蟬,心煩,失眠,神疲乏力,腰脊酸痛,手足心熱,舌質紅,脈弦細數。部分病例可見面赤、滿月臉、血壓升高、面部痤瘡。多見于慢性腎炎脾腎陽虛用溫補太久,尤多見于較長時期使用激素治療者。其病涉及腎、心、肝、肺等多個臟腑。治宜滋陰降火,以六味地黃湯為基本方。血尿加白茅根、益母草、茜草、小薊;面部痤瘡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銀花、蒲公英。
1.2.6 肝陽上亢,肝腎陰虛 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腰膝酸疼,喜冷怕熱,尿赤便干,五心煩熱,午后潮熱,頭暈目眩,舌質紅舌體瘦,苔薄黃,脈弦細數。滋補肝腎。常用杞菊地黃湯加減。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黃柏。退腫者,可酌加豬苓、滑石。血尿者,加旱蓮草、白茅根。
慢性腎炎以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早期多以肺脾腎氣虛,或肺腎陽虛為多見,兼挾之邪多為濕熱熱毒,中晚期則多見肝腎陰虛或陰陽兩虛,兼挾之邪多為濕熱及瘀血。故治本須兼顧祛邪,祛邪不忘正虛之本。采用中藥辨證治療,以消除水腫、減輕蛋白尿、消除各種并發癥為目的。在治療過程中強調濕熱貫穿疾病的全過程,選用清熱利濕解毒劑,藥如白花蛇舌草、六月雪、薺菜花、鳳尾草等,同時配伍活血化瘀藥,如赤芍、川芎、澤蘭等;并注意健脾補腎固護正氣。對于已有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辨證的基礎上加用利濕解毒藥,并多于方中加入大黃,取其通腑瀉濁之效,使毒素由腸道排除,從而起到延緩腎功能惡化的作用。
[1]鄭占虎.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學苑出版社,1998: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