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有為
血管神經性頭痛,中醫認為多因肝血虛衰,邪氣乘虛而入所致,常纏綿難愈,故常以頑固性頭痛稱之。筆者自2006年以來采用純中醫療法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32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32例患者均已自行做頭顱CT檢查,排除顱內疾患引起的頭痛,符合血管神經性頭痛診斷標準。其中男5例,女27例;年齡26~54歲,平均40歲。病程0.8~5年,平均2年。
32例患者均單純中藥內服養血平肝湯[1]加減治療。方藥具有養血平肝,散風通絡的作用。藥用:旋復花10 g﹑生赭石10 g﹑生石膏30 g﹑當歸10 g﹑川芎10 g﹑生地10 g﹑白芍15 g﹑木瓜10 g﹑香附10 g﹑甘草10 g。加減:心腎不交、夜寐不安者,可加首烏藤、炒棗仁、遠志;陰虛肝熱,目赤頭暈,舌紅,脈弦而數可減川芎、當歸用量,加桑葉、菊花、白蒺藜、生石決;內熱明顯而見口干渴,舌少津,五心煩熱,當用生石膏加元參、丹皮、石斛,去香附、川芎;陰虛肝旺,癥見血壓偏高,頭目眩暈者去川芎,加川牛膝、鉤藤、生龍牡、桑寄生等;痰熱上擾,胃失和降而見頭暈目眩,嘔惡欲吐,痰涎壅盛可與溫膽湯和用;頭痛重用而無緩解,甚則如劈如裂,可酌加全蝎、蜈蚣等熄風之品;刺痛,舌質暗或月經有瘀塊可加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兼受風邪加防風、白芷、蔓荊子,首烏藤用以散風通絡,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囑咐患者禁食辛辣,酒等發散之品,注意休息。
3.1 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治愈:治療20 d,癥狀體征全部消失后追蹤觀察1個月無反復;顯效:治療20 d,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觀察1個月無明顯反復;有效:治療20 d,癥狀體征得到控制,但因情緒等問題時有反復;無效:治療20 d,癥狀體征得不到控制,病情無進展。
3.2 結果 本組32例經治療按上述療效評定標準評定,臨床治愈27例,占86.4%;顯效3例,占9.4%;有效2例,占6.2%;無效0例。
4.1 資料 患者:蔡某某,男,71年生,家住新安街。患者自述5年前始,無明顯誘因出現全頭痛以左后頭部疼痛為主,疼痛劇烈,有頭骨碎裂感,疼痛發作時自覺痛不欲生,用頭撞墻,痛時用拳頭擊打頭部而不知痛,用止痛片,不能緩解,而到醫院經CT、核磁等檢查后確診為“神經性頭痛”經中西醫用藥未見明顯療效。每天頭痛發作時需大劑量口服止痛片后睡醒,頭痛才緩解。到06年11月病情有加重之勢,患者苦不堪言,已在家休息。06年11月9日患者經人介紹而到我院治療。當時:患者自覺頭痛如裂,一天發作3~4次,用止痛片不能緩解,疼痛重,維持時間長而乏力睡覺后頭痛才緩解。當時BP:130/80 mm Hg,以左后頭部為主,納可,頭痛發作時無嘔吐,惡心,二便調。舌質暗,苔薄,脈弦細。
4.2 治療方法 辨證:血虛肝旺,瘀血阻絡。治法:養血平肝,活血化瘀通絡。處方:復花10 g﹑生赭石10 g﹑生石膏30 g﹑生石決30 g﹑珍珠母30 g﹑生地15 g﹑川芎10 g﹑當歸10 g﹑白芍30 g﹑首烏藤30 g﹑菊花10 g﹑白蒺藜10 g﹑桃紅10 g﹑紅花10 g﹑全蟲5 g、蜈蚣2條。二診:上藥7付后患者自覺頭痛緩解,用止痛片能緩解頭痛,一天發作1~2次。效不更方,上藥續服7付。三診:上藥服4~5劑時頭痛完全緩解,已能正常工作,治療結束。四診:07年1月27日患者帶朋友來就診,精神狀態佳,叛若兩人,自述自上次治療后頭痛若失。歷時5年的頑固性頭痛經10多劑藥而徹底治愈。
頭痛乃臨床中常見的癥狀,可見于多種疾病之中。凡邪氣上逆,均可產生頭痛。頭痛大致可分為外感,內傷。跌打損傷亦屬血瘀范疇。經云:方從法出。清楚認識頭痛病因病機才能準確辯證,合理用藥。<素問。脈要經微論篇>曰:“頭者,精明之府”。故五臟精華之血以潤之,六腑清陽之氣以養之,經絡之血以濡之。三陽經脈循頭面,故頭為諸陽之會,厥陰肝脈與督脈絡于巔頂,則陰陽相會,絡脈相滋自無癥狀可查,如循無端,則體健人壽。此時若六淫,七情,跌打損傷等原因致使頭部脈絡失和,清陽受阻,氣血逆亂,而出現頭痛。故作者認為養肝血乃治療慢性頑固性頭痛的根本治療方法。養血平肝湯[1]加減以復花、生赭石降上沖之氣;四物湯補肝血,滋陰柔肝;木瓜、香附、甘草疏肝解郁,調和肝胃;生石膏清熱涼血,清肝明目;再辨證應用對癥藥如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菊花平肝熄風,全蟲、蜈蚣通絡止痛,配合桃紅、紅花活血化瘀而肝血復,經脈通而一掃多年痼疾。
[1]趙伯智,陳勇,關益民,等.關幼波肝病雜病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