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松
流行型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其病原的易變性和疾病的傳播速度快而著稱。臨床特征為呼吸道癥狀較輕而發熱、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癥狀較重。對老年人、兒童和有潛在健康問題的人有合并并發癥甚至致命的危險,但目前合成藥中尚無理想的能消除癥狀的抗病毒藥物問世[1]。當前,全球及全國正面臨著甲型流感曼延及暴發的嚴峻形勢,西醫對甲流的預防,主要是采取注射甲流疫苗,但是,注射疫苗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并且,少數接注者還有過敏反應。因而,從中醫中藥方面尋找出一方一法作防治、實屬必要。
方藥:采合香、檀香、菊花、銀花、貫眾、蒲公英、蒼術。用法:適量研為細沫做成5g為一包的紗布裝小袋,與茶同泡,當茶飲之,每天一包。
方藥:金銀花 15 g、連翹 15 g、桑葉 10 g、竹葉 10 g、桔梗15 g、杏仁 15 g、牛蒡子 15 g、百部 10 g、板蘭根 15 g、黃芪 15 g、荊芥 10 g、薄茶 6 g、貫眾 10 g、甘草 6 g、防風 15 g。用法:水煎服,成人每人1劑,煎水服:成人每次服200 ml,3次/d,連服3 d,兒童,老人酌減,嬰幼兒不服。
我市用上方作預防性服用2萬多人次,反應良好。有部分群眾反映,不但預防了感冒,還對感冒引起咳嗽有效。
目前西方和國內臨床用于抗流感病毒的藥物有金剛烷胺(amatadine)、甲基金剛烷胺(rimantadine)、病毒唑(Virazole)等,前二者可引起中樞性眩暈和迅速耐藥毒株的出現[1,2],而低劑量口服病毒唑1.0 g/d無明顯抗病毒作用,大劑量口服對無并發癥流感患者退熱與癥狀消除的作用較快[3],但大劑量口服的毒性較大,且對乙型流感無治療作用。祖國傳統醫學中用中草藥治療流感歷史悠久。流感,在祖國醫學屬風寒傷于足太陽經,即時病的范疇。現代的體外實驗也證實了中草藥的抗病毒作用。溫病者、時疫也,時疫之癥來路兩條,去路三條,治法五條盡矣。何謂來路兩條,疫有在天者,有在人者,如春應溫而反為寒,非其時而有其氣,自人受之,皆從經路而入。其二,病氣與穢氣相傳染,俱從口鼻而入,古人很早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甲流的傳播途徑。探其原因,“甲流感”不是孤立存在,而可能是與普通感或季節性感冒并存和傳播,因而,我們采用了衛生部預防“甲流”處方,根據本地區季節寒冷時加荊芥,疏風透邪,止咳祛痰,加杏仁,百部,再加扶且衛氣的黃芪以收功。通過觀察,對普感和季節性感冒確有預防及治療作用,對“甲流”易感者大多是青少年學生。再加平時個休內蘊溫熱一經感染,大部分都是發熱,體溫稽留在38℃ ~39℃以上,頭痛、身痛、咳嗽和出汗居多。
在治療上,我們按照去路“三格”和“五種”治法的原則,使邪有出路。現在初期,給予桑菊飲和銀翹散合方加減。少數偏寒者酌加荊防,即是辛涼和辛溫透邪外出之義。當邪氣傳入太陰肺經,癥見咳喘、口渴、出汗、發熱、脈洪數者可服麻查石甘湯加婁仁等治療。使邪氣從太陰肺經出,此即是從經絡出之義。若見邪傳臟腑見至陽明腑實癥,潮熱沾語、腹滿脹痛,是毒氣歸內,非疏通腸胃無由以解其毒,法當下之,使邪從在大便出。夫治療“五法”:一發其透;二解穢、三清中、四攻下;五兼補氣血五法是也,熟此五法并能融會貫通,再結合溫病傳變之規律於心中,按衛分、氣分,營分,血分之積壓癥辨證論治。對重型合并并發癥之患者,如有心和肺功能衰竭者,還是要即時住院治療,中西醫結合搶救和治療。這是本人對當前“甲流”的認識,預防和治療的一點體會,供同道在打贏這場抗擊“甲流”的防治中取得勝利。
[1]wade R C.’F1u’and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Structure,1997,5(9):1139.
[2]郭元吉,李建國,程曉雯,等.禽H9N2亞型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的發現.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1999,13:105-108.
[3]Stain DS,Creticos CM,Jackson GG,et al.Antimicrobeagents.Chemother,1987,3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