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梅
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發生率為0.61% ~1.5%[1],重者可致肺動脈栓塞而危及生命。2005年1月至2009年3月我們對12例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及護理,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例患者初產婦9例,經產婦3例;年齡24~41歲,平均33.5歲;體重56~79kg,平均68.3kg;其中連續硬膜外麻醉下剖宮產9例,產鉗助產2例,順產1例。產后6~17 d單側下肢發病,其中左下肢10例,右下肢2例,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疼痛、皮溫升高、活動受限,站立和活動時加重、皮膚顏色暗紫、雙下肢周經差3~8 cm,平均4.5 cm,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及靜脈造影確診髂靜脈血栓6例、髂股靜脈血栓4例、髂股胭靜脈血栓2例。患者均無血栓病家族史,合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6例,胎膜早破2例,胎盤早剝2例,前置胎盤2例,過期妊娠1例,乙肝1例。
1.2 治療方法 采用抗凝、溶栓、降低血液粘稠度、熱敷、臥床休息等綜合治療,給予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d,連用3 d;尿激酶10 u加入生理鹽水500 ml中靜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復方丹參注射液12 ml靜脈滴注,1次/d,10 d一個療程。每天檢查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調整溶栓、抗凝藥物的劑量,腫脹肢體給予局部熱敷以減輕腫脹;9例采用靜脈腔內置管溶栓術。
治療10~15 d后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小腿腓腸肌疼痛、腫脹基本消失,皮溫、皮色正常,繼續口服抗凝藥物3個月預防復發。隨訪6~12個月,復查彩超證實下肢靜脈管腔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2例,均能正常生活及工作,未見復發及后遺癥。
3.1 DVT早期癥狀隱匿或無癥狀,出現典型的靜脈炎或靜脈回流障礙的患者不足1/3,多數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的下肢酸痛及壓痛,非常規篩查極易漏診[2],護理人員要動態監測記錄產婦是否有肢體疼痛與腫脹,是否有小腿肌肉及下肢股靜脈壓痛、肢體發紺、肢體周徑增大等表現,重視患者的主訴,若患者站立后有下肢沉重、脹痛感,即警惕有 DVT的可能[3]。
3.2 DVT治療方案為溶栓、抗凝、祛聚治療,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療后改口服抗凝劑3~6個月,治療難度較大、恢復慢,且需改變新生兒喂養模式,患者常產生焦慮、憂郁、恐懼心理,責任護士應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進行心理疏導,講解下肢腫脹、疼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有條件時請治愈者現身說法以減輕心理壓力,消除其不良心理,做好產褥期DVT患者健康指導,解決母子暫時分離、新生兒喂養、乳房護理等問題,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配合治療及護理。
3.3 急性期DVT形成后1~2周絕對臥床休息,溶栓期間保持患肢高于心臟平面20~30 cm,膝關節屈曲15°,避免膝下墊枕,使髂骨靜脈呈松弛狀態以利小腿靜脈回流;期間注意觀察下肢膚色、溫度、感覺及腫脹程度,定時監測凝血系列,以免抗凝、溶栓過度;禁止在患肢輸液、按摩及熱敷,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屏氣等使靜脈壓增高,以防血栓脫落造成肺動脈栓塞;密切觀察患肢腫脹消退情況,每天測量并記錄肢體周徑2次,同時觀察皮溫、色澤、淺靜脈怒張及動脈搏動情況,如患肢疼痛減輕、腫脹逐漸消退、皮膚顏色轉紅、皮溫轉暖,表示治療有效,反之則不佳;肺栓塞多在血栓形成1~2周內發生,如出現突然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發給,甚至休克,應考慮肺栓塞發生。
3.4 溶栓導管需保留3 d左右,超聲檢查可觀察血栓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溶栓導管位置,使導管側孔始終位于血栓內,以提高血栓內藥物濃度。導管引出皮膚處每日碘伏消毒,更換無菌敷料,以防局部感染發生;拔管后穿刺點局部消毒后加壓包扎24 h。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有無齒齦異常出血、血尿、黑便,尤其注意有無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顱內出血跡象;血栓溶解后用50%硫酸鎂反復多次熱敷患處,以消腫和促進側枝循環建立作用;患者臥床期間注意保持被褥平整,皮膚清潔干燥,以防褥瘡發生。
3.5 血栓再通后繼續口服抗凝藥物3個月,預防復發,恢復期患者應適當下床活動,避免久坐久站,活動時穿合適的彈力襪或捆綁彈力性繃帶3~6個月,促進深靜脈回流。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外傷,矚患者戒煙、限酒、多飲茶,以利疾病恢復。
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及靜脈管壁損傷為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妊娠期胎盤雌激素濃度增高,促進肝臟產生凝血因子,妊娠末期纖維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血液高凝狀態;產傷或剖宮產使血管內膜受損,激活Ⅻ因子,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產后、術后臥床休息及硬外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靜脈回流緩慢;止血藥物應用及輸血等使血液黏稠度增大等,以及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難產、產后出血、妊娠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會增加靜脈栓塞的概率[4],為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常見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以剖宮產術后最為常見[5]。
加強宣教工作對預防本病十分必要,對年齡>35歲、肥胖、有靜脈血栓病史或具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胎盤早剝等高危因素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及作好孕期檢查,正確處理產程、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產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凝血功能,注意早期臨床表現,針對DVT病因特點健康教育,提高妊娠、分娩、產褥期保健和產科護理質量。產后1周是靜脈血栓高發期,產婦應及早下床適量運動,補足水分以防血液濃縮,避免各種原因影響靜脈回流導致血液淤滯,告知產婦出現站立后下肢沉重、脹痛等不適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之可能,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對出院患者注重加強口服抗凝藥物劑量的調整及及下肢彈力支持的指導訓練。
[1]曹澤毅.中華婦產科.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55-1559.
[2]劉玉珍,張震宇,郭淑麗.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早期診斷.實用婦科雜志,2007,23(1):53.
[3]胥明梅,曲桂榮.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進展.護理學雜志,2007,22(8):77-78.
[4]張美芳.產褥期并發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6):684-685.
[5]李力.婦產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診斷與處理.中國實用婦與產科雜志,2007,23(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