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乳腺增生性疾病包括乳腺單純性增生癥(屬于乳腺結構不良癥的早期病變又稱乳痛癥)和乳腺囊性增生病兩腫。前者屬于生理變化的范圍而后者屬于病理性變化,并有癌前病變可能。據統計,乳腺增生癥在30~50歲的人群中發病率15%,在乳腺病專科門診中則占50% ~70%[1]。是女性常見疾病,為此對乳腺增生癥的相關高危因素進行探討。
1.1 研究對象 來我院亞健康門診就診診斷為乳腺增生癥患者,共500例。年齡20~63歲,按20~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以上分為5組。
1.2 調查方法 問卷填寫和臨床檢查。制定統一問卷、診斷標準、各項指標、臨床檢查標準,問卷填寫、臨床檢查均由專科醫生進行。
1.3 問卷內容 一般情況、月經史、孕產史、家族史、避孕史、臨床癥狀[2]。
1.4 診斷標準 依據自覺癥狀、臨床表現;卵巢內分泌功能失調在月經周期中的表現;近紅外線掃描可見乳腺單側或雙側出現蟲蝕樣或霧狀的灰色陰影,淺靜脈模糊;透光度血管降低變粗;除乳腺觸診、近紅外線檢查外,還對個別嚴重者采用溢液涂片、X線、鋁靶、乳腺B超檢查。
2.1 乳腺增生與內分泌紊亂有關已被公認,乳腺組織中有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對雌、孕激素感受性增加導致乳腺增生。有研究者發現,乳腺增生癥患者血液中的激素水平異常,但并不象一般認為是黃體素分泌不足,雌激素相對或絕對過多,而是與下丘腦-垂體-卵巢-乳腺內分泌軸平衡失調有關。是多種內分泌失調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雌激素分泌增加,孕激素分泌減少,雌/孕激素比例失調是造成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3]。最終造成乳腺導管上皮和纖維組織不同程度的增生或末梢、腺管、腺泡形成囊腫。隨著年齡的變化,內分泌相應隨即變化,因此乳腺增生癥與年齡有很大關系。
2.2 國外研究發現,長期授乳者患乳腺癌的風險性下降,因排卵的月經周期總數與乳癌的風險性有關,產后長期哺乳可推遲排卵月經期的建立,從而降低受乳者患乳腺疾病的風險性,哺乳表現為保護因素。本次調查也表明,有、無哺乳史與乳腺增生癥的發病有很大關系,應倡導哺乳期女性克服困難、消除影響形象美的思想,堅持哺乳,以降低乳腺疾病的發生率。
2.3 生育史對乳腺疾病的影響已被證實,生育年齡早、多產次都是對乳腺的保護因素。但人流次數的增加卻是不利因素。
2.4 很多資料表明,初潮年齡早、月經周期時間短、自然停經年齡晚、行經年限長都是重要的危險因素。本文結果顯示,無月經紊亂史(患病率16.14%)與有月經紊亂史(患病率37.01%)有極顯著差異。說明月經紊亂史對乳腺疾病產生一定作用,但其原因有待考證。
2.5 避孕藥是否為乳腺疾病危險因素的研究存在不同結論,有些學者認為,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度增加約為1.7~4.1。世界衛生組織多國家調查研究表明,其危險度為1.3~1.5,與口服避孕藥有關的乳腺癌多發生于40~50歲之間。因此要避免多次人工流產,選擇較好、有效的避孕措施,使女性內分泌功能保持正常。
2.6 有研究表明,停經后肥胖婦女孕激素受體(PR)陽性且高BMI者患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本文結果顯示,BMI對乳腺增生癥也有一定的影響。這可能由于膳食和生長發育、內分泌關系密切,營養過度表現為體重超重以至肥胖。膳食脂肪對乳腺疾病危險性影響可能機制:膳食脂肪可通過使催乳素分泌增加進而通過丘腦一垂體軸使雌激素分泌增加。因而要提倡合理膳食,減少外界因素對機體內分泌的影響。
2.7 心理因素對乳腺疾病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已有研究報道,經受過嚴重精神創傷和嚴重生活事件而引起精神壓抑的婦女患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這次調查也顯示,由于外界環境因素對女性心理產生的負面影響,造成焦慮。無焦慮(患病率17.69%)與有焦慮組(患病率24.44%)比較。因此,減輕女性心理負擔,提高她們對外界的應激能力很重要。
[1]朱錫琪,李玉珠.乳房外科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5:100.
[2]楊德森.行為醫學.長沙:湖南師大出版社,1990:285.
[3]昊勝利.治療乳腺增生癥28例療效分析.上海中醫藥雜志,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