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蘭
由于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發患者數似有逐漸增多的趨勢,診斷與防治雖已受到重視,但在基層衛生組織中的醫務人員對該病的認識尚不完全統一,誤診較多,延誤治療時機,而造成不良后果。本文對其有關問題作一初步探討。
絕大多數患者發病初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較為普遍的是全身乏力、心悸、胸悶、氣短,少數病例有腹痛、心絞痛和暈厥。在臨床表現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肌痛。已有臨床報道表明,對于病毒感染后以肌痛、乏力為主要癥狀者,應及時進行心電圖檢查,以利早期診斷。心臟體征中,以心音低鈍、早搏和心尖部收縮期雜音為多見。心電圖最常見的是ST段和T波的改變,尤其在R波為主的導聯上出現最為突出,或各種頻發早搏、傳導阻滯、低電壓等。
眾所周知,侵犯心肌的病毒有10余種,如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ECHO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水痘等病毒,侵犯心臟后均可引起心肌炎,尤其柯薩奇病毒有高度的心臟趨向性。作者在臨床中發現兩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體檢伴有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與實驗室變化,兩者先后關系雖不明確,是否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應在臨床工作中予以重視。關于遷延不愈的慢性病例,作者認為是由于心臟受到病毒的作用后改變了心肌抗原性,繼發形成自身免疫反應所造成。
(1)發病前1~4周內有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史;(2)既往無心臟病史,突發心悸、心慌、胸悶、胸痛、明顯乏力、肌痛、頭昏等自覺癥狀者;(3)不能用其他原因所解釋的心力衰竭、心源性體克、心動過速、心音低鈍、心尖部收縮期雜音,并可有第3心音或舒張早期或收縮前期奔馬律改變;(4)心電圖在R波為主的導聯上有T波低平,雙向或倒置,ST段呈缺血型改變,各種傳導阻滯,各種頻發或多源性過早搏動,室上性或窒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等心律失常,新近出現的病理性Q波(排除肺梗死、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凡具上述條件,并排除風濕性心肌炎、冠心病、心肌病、代謝性疾病、電解質平衡失調、藥物等引起的心肌損害和原發性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原因即可診斷為病毒心肌炎。
根據病程、病情演變情況,試提出如下分型:(1)急性型:具備上述診斷條件,病程在6個月以內,經治療后癥狀、體征與心電圖基本上恢復正常;(2)遷延型:病程在1~2年,臨床癥狀、體征和心電圖異常改變時好時壞,常于感冒后加重,休息和治療后好轉,而無進行性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3)慢性型:病程在2年以上,自覺癥狀逐漸加重,泵動力明顯減低,心臟擴大或慢性心衰,心電圖異常改變長期不恢復;(4)后遺癥型:經治療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但心電圖ST、T波改變長期難以恢復正常,或過早搏動長時間不消失,傳導阻滯持續存在等,但心臟無擴大,心功能正常,能勝任一般輕、中度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