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萍 馮冼 李曼迪 宋慧麗
神經源性膀胱是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它是脊髓損傷(SIC)患者常見的合并癥,而膀胱功能障礙引起的腎功能衰竭是SIC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SIC的膀胱功能,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義。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對67例SIC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有效地促進了膀胱功能的恢復。現將方法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7例,男49例,女18例,年齡17~79歲,平均33.5歲。CT或MRI確診脊髓損傷19例,胸髓損傷26例,腰髓損傷2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障礙。
1.2 方法
1.2.1 間歇導尿 患者在全身情況穩定后,無尿路感染或尿路感染基本控制時,行間歇性導尿,實施前為患者制訂飲水導尿計劃[1],每天飲水量控制在2000 ml以內,時間與三餐同時,每次飲水400 ml,每4~6 h導尿一次,注意觀察尿量及顏色的變化,自動排尿大于每2 h一次或排尿后殘余尿量<100 ml以下,膀胱容量在250 ml以上,且始終無感染可終止導尿[2]。在開始階段,每周查一次尿常規、細菌培養、細菌計數,以后每2~4周一次。發現尿液異常及時留取標本送檢并報告醫生。本組有2例發生泌尿系感染,經膀胱沖洗或細菌培養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應用后,3~5 d后癥狀消失。
1.2.2 手法訓練 導尿前30 min對患者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即用手指在患者恥骨聯合上方進行有節奏的輕拍,連拍7~8次,停頓3 s,反復進行2~3 min,還可刺激大腿內側、牽拉陰毛、擠壓陰毛/陰蒂或用手刺激肛門誘發膀胱反射性收縮,產生排尿(扳機排尿)。此外,熱敷下腹部、溫水浴、聽流水聲等作為輔助措施,有利于提高訓練效果。
1.2.3 局部中頻脈沖電治療 本組患者使用CM2000 DI中頻脈沖電治療儀,電極板分別置于關元穴與腎俞穴,采用15號方,輸入頻率30~50 Hz(根據個體耐受程度不同調節大小)逐漸增加電流量,以患者有明顯震顫感,輕度的緊縮感為宜,每天進行1次、每次20 min,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三個療程。
1.2.4 針刺療法 對于脊柱損傷的患者的尿失禁,針刺次髎、會陽,待下針得氣后,接HJ6805-1經穴治療儀,正極接次穴,負極接會陽,用疏波,電流量由小到大(至患者能耐受為止)針感傳至外陰部位最佳,1次/d,每周6次。連續治療1個月。
康復訓練3個月后,61例患者經康復訓練后能自行排尿,殘余尿量60~100 ml,6例患者未能自行排尿,仍需實施間歇性導尿。有2例發生泌尿系感染,經膀胱沖洗或細菌培養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應用后,3~5 d后癥狀消失。無一例患者發生泌尿系結石,腎積水和腎功能損害。
1974年Guttmann提出無菌間歇導尿術(IC)用于SIC患者,成為SIC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康復訓練的首選的方法,它可使膀胱周期性擴張,刺激膀胱功能恢復,還可減少因長期留置尿管而引發的尿道、會陰、膀胱等并發癥和所致的心理負擔[3],同時也減少了殘余量,達到了平衡性膀胱的指標,使患者早日恢復膀胱功能。手法訓練及找到激發點/敏感點是非常重要的。應注意該手法禁用膀胱輸尿管返流、腎積水、腎盂腎炎患者,泌尿系感染、結石、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應慎用[4]。采用中頻脈沖電治療是通過電極板用于軀體的特定穴位,起到疏通經絡,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防止肌肉收縮;提高平滑肌張力;作用于神經節與神經節段,可產生反射作用,調節自主神經功能,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治療前做好解釋,了解患者有無攜帶心臟起搏器、腰骶部有無金屬植入物,婦女有無帶節育環等,若有則不宜進行此治療。針刺次髎、會陽,不僅刺激了下位排尿中樞,同時也將神經沖動傳向上位排尿中樞,引起效應器官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改變。總之,采用間歇性導尿,結合手法訓練、局部中頻脈沖電治療、針刺療法等方法,降低了SIC患者的病死率,延長了存活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此方法效果將得到實踐的不斷驗證。
[1]南登昆.康復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42.
[2]朱兆鳳.脊髓損傷病人的間歇導尿.中華護理雜志,1999,34(6):373-374.
[3]劉化,侍巍,田瑛,等.間歇導尿對脊髓損傷截癱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復治療.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5):3719-3720.
[4]蔡麗丹,汪軍紅,楊曼,等.潴留型神經源性膀胱的康復護理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