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蓉
眾所周知,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經病變與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引起下肢感染、潰瘍與深部組織的損壞。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刺激,下肢血管引起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足部離心臟最遠,閉塞現象最嚴重,從而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脫疽[1]。本文擬從糖尿病足的發病原因與治療原則;糖尿病足的治療現狀等兩方面作一綜述。現述如下。
資料表明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主要是[2]:①資料顯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導致糖尿病發生的最常見的危險因素;②此外,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足和截肢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③既往足部潰瘍或者截肢史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既往足部潰瘍或者截肢史是糖尿病足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④保護覺喪失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導致足部保護覺喪失,震動覺閾值和10 g單絲檢查是初篩糖尿病足的簡單、有效的方法;⑤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主要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⑥代謝因素 血糖控制不理想是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之一;⑦目前許多資料表明吸煙與糖尿病足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資料表明,糖尿病足的主要治療原則有:(1)積極地預防和控制感染任何潰瘍和壞疽都有潛在的感染的危險,感染創面不易愈合,故首先要預防和控制感染;(2)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口愈合潰瘍創面只要有足夠的血液供應,感染控制較好和無壞死組織,敷料無刺激性且濕潤、透氣,肉芽組織就會迅速生長,加速創口的愈合。①重視局部創面的治療和加強護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癥等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壞死期創面局部處理非常重要,這對于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和保存肢體均有重要的關系;②改善創面局部的血液循環:防止患部受壓,臥時注意勤翻身,以減少局部受壓時間,必要時使用支被架。因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潰瘍,指導患者做患肢運動練習,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的有效方法;③營養支持:根據病情和患者的飲食習慣調整飲食結構,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3)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防止潰瘍復發的關鍵周圍血管病性足部潰瘍及壞疽[3]。
糖尿病足的治療包括多種多樣,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與氧療等[3]。藥物主要以改善微血管狀況為主。2009年俞慧琴用保濕性敷料治療糖尿病足,結果發現超過80%的患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1];2009年趙保明等[4]用降纖酶治療糖尿病足,結果發現纖酶對糖尿病足療效理想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而且用藥療程短,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同年曹高忠等[5]應用紅花黃色素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足,結果顯示總有效率達91%。2009年東家茂等[6]應用生肌象皮膏治療糖尿病足潰瘍23例,結果顯示潰瘍創面肉芽生長迅速,愈合快,致殘程度輕,預后好。研究進一步證實生肌象皮膏治療糖尿病足,創面愈合快,減少了致殘的級別,對糖尿病足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李凡等[7]應用珍石燒傷膏治療糖尿病足潰瘍50例,結果發現有效率達88%。周飛舟等[8]應用高氧液聯用丹紅治療糖尿病足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目前我國對于糖尿病并沒有形成一種較好的治療體系,系統治療有待進一步研究。
資料表明,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隨著診斷治療和預防糖尿病水平不斷提高,糖尿病教育與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使糖尿病患者人均壽命明顯得到延長。國內糖尿病足占糖尿病門診人數的2.42%,占糖尿病住院人數的12.4%。國外糖尿病足發病率較高,為5.8% ~6.3%。要比非糖尿患者高20~30倍。但我國人口多,基數大,而且近年來糖尿病足逐年增多,應該引起高度重視[1]。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的糖尿患者截肢率高2倍[4],為此,對于糖尿病足患者若能有效控制血糖,通過做好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認識糖尿病足發生的危險因素,重視足部護理,對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1]俞慧琴.保濕性敷料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7(5):560-561.
[2]梁麗榮,譚巖,趙維彥,等.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及治療進展.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8:381-383.
[3]李京晶.糖尿病足的治療.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8(2):174-177.
[4]趙保明,蘆日旺.降纖酶治療糖尿病足的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1):87-88.
[5]曹高忠,林才,章海凌.紅花黃色素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足33 例.浙江創傷外科,2009,14(5):482-483.
[6]東家茂.生肌象皮膏治療糖尿病足潰瘍23例療效觀察.內蒙古醫學雜志,2009,41(10):1230-1231.
[7]李凡,李明,單臣.珍石燒傷膏治療糖尿病足潰瘍50例.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5(6):911.
[8]周飛舟,賈樹雅,章浩.高氧液聯用丹紅治療糖尿病足療效觀察.四川醫學,2009,30(6):95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