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松平 劉麗華
九十年代以來,大慶市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食品供應充足,居民消費觀念不斷改變。2004年中國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顯示,我國城鄉居民能量及蛋白質攝入得到基本滿足,肉、禽、蛋等動物性食物消費量明顯增加,優質蛋白比例上升,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本研究利用大慶市統計年鑒中2000~2009年的調查資料,分析膳食結構變化趨勢,旨在發現問題,為科學指導膳食攝入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大慶市居民食物消費數據收集于大慶市經濟統計年鑒。
2.1 城市居民2000~2009年間主要食物消費量:糧食消費呈下降趨勢,日人均均消費量由2000年的357 g下降到2009年的282 g,減少75 g;蔬菜水果消費量明顯上升,由2006年481 g至2009年的567 g,增長23.9%,其中豬肉增長4.5%,牛羊肉增長13.4%,禽類增長22.7%,魚類增長13.5%,以上數據說明大慶城市居民的食物消毒正在向高水平轉化。
2.2 營養評估 2000年大慶城市居民膳食中日均熱量為27.52 kcal,動物性食物占 11.8%,蛋白質、脂肪攝入占RDA81.2%、76%,蛋白質攝入中動物性食物占 21.8%。2009年熱量為2867 kcal,動物性食物占14.3%,蛋白質、脂肪攝入占RDA87.3%、82.5%,蛋白質攝入中動物性食物占27.1%。這樣的食物結構能較好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但動物性食物比重偏高,而膳食中鈣、鐵、視黃醇只能達到56.1%、37.5%、72.6%,應有所提高。
2.3 恩格爾系數在2000~2009年10年間呈現穩步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48.73降到2009年37.58,說明大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正由小康步入富裕。
3.1 大慶城市居民食物結構在10年間有了很大改善,表現為植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增加,膳食中熱量、蛋白質、脂肪等均有提高。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兩點:一是粗糧消毒在10年內先降后升;二是牛羊肉、禽、魚攝入較豬肉提高更明顯,這兩點說明城市居民已意識到了粗糧和低脂肪性動物性食物的優越性,值得繼續保持。另外,鈣、鐵、視黃醇和其他營養素的缺乏,提示仍應提高牛羊肉、乳類、豆制品、海產品、果蔬的消費量。
3.2 大慶市城市居民食物結構屬于發展中國家模式,隨著食物結構的逐步合理,由熱量、蛋白質缺乏引起的營養不良在減少,但由于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引起的“文明病”也呈現升高趨勢。因此,應堅持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調整肉食結構,提高禽、魚、蛋、其他草食動物肉,降低豬肉比重,充分利用豆類、乳類,提高果蔬食量,從而建立一個更趨合理的食物結構。
本次研究提示,居民營養知識的提高,認識到不合理膳食結構的危害性,就會主動改進自身的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政府因勢利導,通過價格杠桿的作用,營養宣教被動干預,可以調節大慶市居民各種食物的消費水平和營養素攝入狀況了。
[1]吳坤.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35.
[2]翟鳳英.中國營養工作回顧.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7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