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武
(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杭州 310006)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電光源第一生產和出口大國,生產量占全球產量的80%左右,其中約80%出口。據統計,1996年以來我國照明電器產品出口年均增幅超過20%,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電光源產品累計產量163.9億只,同比下降2.6%;進入2010年后,出口形勢已開始回暖轉好。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白熾燈仍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推行和全球禁用白熾燈行動的深化落實,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白熾燈產量將明顯下降,相關企業將向其他電光源產品轉型,如熒光燈、LED燈。
從全國電光源的生產地域分布看,當前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和廣東。2009年這三省的產量分別占全國比重的28%、26%和17.9%。值得關注的是江蘇省,2005年其占全國比重僅為6.6%,自2006年開始份額逐年上升,在2009年全國電光源產量整體下降的情況下,逆勢上揚了84.78%,超過廣東省,直逼浙江省,將電光源“浙、粵”兩強的局面轉變為“浙、蘇、粵”三足鼎立的格局,預計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仍保持這種局面。但縱觀全國,當前該產業在轉型升級的進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約的問題,諸如技術水平較低、同質化競爭激烈、缺乏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能力與動力等等。同時,近年來國外發布幾十項與電光源相關的TBT通報,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能效、安全和性能要求,對我國電光源產品出口造成了深遠影響。
截止到2010年6月,我國電光源標準包括各類白熾燈、氣體放電燈、鎮流器以及相關配套產品原材料等方面的基礎標準、性能標準、安全標準、試驗方法標準等173項國家級標準 (包括國家標準和和行業標準);其中強制性國家標準42項,推薦性國家標準59項,分別占總數的24.3%和34.1%。這些國家級標準的發布,對于提高我國電光源產品質量,促進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經統計,173項電光源國家級標準的平均標齡3.7年,是我國平均標齡較低的產業之一。進入2005年以來,我國加強照明電器產業的標準制修訂力度,至今共制修訂139項,占總數的80.3%。這一現狀充分反映電光源標準化工作者近年來對產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視與努力。
173項電光源國家級標準中有76項綜合采用國際標準,占總數的43.93%;有61項實際采用國際標準,占總數的35.26%;其中等同采用為53項,占所有采標標準76項的69.74%;修改采用為8項,占10.53%;非等效采用為15項,占19.74%。其中,主要采標來源是IEC標準的共有63項,占所有采標標準76項的82.89%;其次是CIE標準,共有8項,占10.53%。對所采用的國際標準的現行狀態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中有21項標準已經廢止或者被修訂,占所有采標標準的27.63%。因此,當前我國電光源產業國家級標準實質上采用國際標準為40項,僅占標準總數的23.12%。
經統計,全國共有50家單位以第一起草單位的身份參加了電光源產業國家級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其中17家非企業類組織起草89項標準,占標準總數的52.6%;33家企業起草84項標準,占標準總數的47.4%;有5家單位起草了10項以上的標準,總計87項,占總數的50.29%。電光源產業標準制修訂龍頭單位優勢明顯,北京電光源研究所和國家電光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上海)分別以30項和22項居前兩位,占標準總數的30.06%。進一步對第一起草單位的地區分布進行研究,國家級、北京和上海單位共起草118項標準,占總數的68.2%,其次浙江、江蘇和廣東居第四到第六位。
目前,與電光源產業直接相關的已成立標準化技術組織有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0)、全國照明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24)、全國人類工效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照明分技術委員會 (TC 7/SC 8)。其中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中國能源基礎和管理標準化、能效標準化的技術歸口單位,在綠色照明標準化研究領域,主要負責組織制修訂照明產品的能效標準和照明系統的節電管理標準,其秘書處設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全國照明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要從事電光源及其附件產品的基礎、性能、方法及安全等方面的標準化研究以及相應的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和宣貫培訓工作,該委員會直接對口國際電工委員會的TC34,秘書處設在北京電光源研究所。
此外,目前已批復籌建全國照明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照明基礎分技術委員會,負責照明基礎標準制修訂工作,秘書處是在北京電光源研究所;擬籌建全國照明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LED照明裝置工作組等4個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或工作組。總體而言,我國照明電器產業的標準化技術組織已經逐漸完善,下一步將為各類新產品及新技術設立分技術委員會或工作組,以便開展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當前,技術性貿易措施已經成為繼關稅、配額、反傾銷等手段之后調節國際貿易的一種重要手段[1]。2009年全球WTO成員共發布了1470件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通報,是歷年來WTO成員發布數量最多的一年。TBT已成為阻礙我國出口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首要的非關稅壁壘,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出口受到限制和企業成本增加。根據國家質檢總局歷年來發布的 《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顯示:2005年至2009年技術性貿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損失呈現上升趨勢,2009年直接損失金額幾乎達到2005的兩倍;近三年來,企業由此而新增的年成本基本在250億美元左右。縱觀歷年來我國電光源產品出口情況,可見WTO各成員尤其是歐美成員的TBT通報對我國產業出口已造成了很大影響。
據統計,2000年至2009年全球WTO成員 (不含中國)發布與電光源相關的TBT通報共98件。從發布數量上看,通報件數有逐年遞增的趨勢,尤其是最近四年共發布72件,占發布總數的73.5%。從成員組成結構上看,通報由29個成員發出,其中9個發達成員發出38件通報,占已發布總數的38.8%;20個發展中成員發出60件,占已發布總數的61.2%;以色列、泰國、美國3個成員發布數量均在10件以上,共發布37件,占發布總數的37.8%。總體來說,無論是發達成員還是發展中成員都比較重視電光源產品標準的制訂力度。
這些通報主要涉及電光源的能效、安全、性能和設計要求,其中涉及能效要求的共60件,由美國、泰國、菲律賓等19個成員發出,占所有發布通報總數的61.2%。其反映出各成員已充分認識到能效標準和能效標識在節能降耗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TBT通報在成員之間具有擴散效應。各成員往往相互借鑒其他成員的做法,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自從2005年歐盟發布EuP指令以來,各成員都在能效標準上大做文章,其中美國發布的電光源通報11件均與能效要求密切相關。
自2008年開始,歐盟陸續發布四項與電光源密切相關的 TBT通報:G/TBT/N/EEC/229、G/TBT/N/EEC/237、G/TBT/N/EEC/277和 G/TBT/N/EEC/303。四項通報是歐盟 EuP/ErP生態設計指令落實在電光源產品的具體實施措施,目前均已轉成歐盟正式法規:244/2009/EC和245/2009/EC。兩項法規具體涵蓋的產品包括:不帶集成式鎮流器的熒光燈、高強度氣體放電燈以及能使此類燈起作用的鎮流器和燈具、非定向家用燈 (包括緊湊型熒光燈、發光二極管燈、白熾燈、高強度放電燈等)。其中244/2009/EC法規自2009年9月1日起分階段開始執行,是自EuP/ErP指令實施以來,首個真正意義上執行生態設計要求的法規[2]。根據 EuP/ErP指令要求,電光源生產商除了需要符合法規中對相關產品的各種性能的定量要求之外,指令還要求生產商自愿評估產品在生命周期內對環境的影響狀況。當前,我國企業在法規的定量要求上盡管存在一定差距,但國內已有眾多機構參與其中,企業也比較重視。相比之下,自愿性生態評估是眾多企業的軟肋。由于國外市場對自愿性的評估認證也十分關注,我國產品要想脫穎而出,進一步占領歐盟市場,除了進一步提高產品性能和能效水平之外,企業應重視加強自身產品生態性能的評估工作,建立良好的生態檔案。
目前,為應對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履行 《京都議定書》承諾的減排目標,世界各國都將逐步淘汰白熾燈、推廣節能燈做為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之一。這一情況對我國白熾燈生產企業影響重大。2009年我國白熾燈泡累計出口量同比下降15.17%,累計出口金額同比下降10.16%。例如,2007年2月20日,澳大利亞政府率先宣布,計劃最遲于2010年開始在本國逐步禁止使用傳統的白熾燈。淘汰、禁用白熾燈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訂白熾燈的能效要求,將其水平提高。這樣一方面可以迫使部分技術水平較低的白熾燈生產企業轉型,另一方面提高白熾燈生產成本,盡量消除其與緊湊型熒光燈等節能產品的價格優勢。如臺灣地區2008年發布G/TBT/N/TPKM/64通報,規定額定功率為25W~40W、40W~60W、60W~80W白熾燈最低能效分別為15.0lm/W、18.0lm/W和20.0lm/W,而我國企業目前生產的25W~80W白熾燈的能效水平分布在8~12 lm/W之間,與上述要求相距甚遠。
當前,由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趨勢和各國政府節能減排政策力度的加大,為高效節能產品提供了廣闊市場,同時也對產品的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電光源產品將面臨數量不斷增多、水平要求迅速提高的法規和標準的壓力。今后一段時期內,全國電光源行業應進一步致力于標準化工作,確立我國電光源產業的標準話語權;同時,企業在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工作中,首先要轉變觀念,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應對”,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也應積極為生產企業提供各類支撐工作。
根據對國內電光源企業的調查發現,大部分企業對國外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信息了解不夠,信息來源渠道狹窄,往往是通過國外進口商的要求或者出口受阻的事實了解到國外市場變化的信息。因此,建議國家組織與該行業密切相關的研究機構,包括國家電光源標準化技術組織、各級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標準化研究機構等,建立并完善電光源行業 TBT應對體系,創建專業網站平臺,向社會及時發布有關電光源方面的預警信息和研究報告。相關企業可隨時快速、便捷地獲取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拓寬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和時效性。
各成員對其他成員發布的TBT通報均享有評議的權利,我國政府部門也組織對我國相關產業影響重大的TBT通報進行評議。就電光源產業而言,應組建一支專家隊伍,掌握、熟悉評議過程和規則,尤其是生產企業人員應重點參與到通報評議工作之中。評議工作主要是對產品出口可能受相關通報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切實反應我國電光源產品的出口現狀,提出相關評議意見。通過評議工作,既能使企業及時掌握國外法規、標準信息的變化,也能將企業和專家對通報的意見通過合適的渠道轉達給相關的WTO成員。如我國對歐盟G/TBT/N/EEC/237通報的評議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歐盟基本采納了我國提出的評議意見,在鹵素燈的技術法規方面進行調整,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技術指標和相關的技術要求。
由于我國電光源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大部分企業無力單獨開展重大技術項目研究。因此,國家或照明及電光源產業優勢省份應組織力量,設立專項資金,委托公益性研究機構,如標準化研究院等,開展電光源產業的公益研究。研究成果由廣大企業共享,內容包括電光源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電光源產品出口應對技術指南、國外法規標準實時動態分析等。目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盡管現行歐盟ErP/EuP指令對電光源產品的生態評估是自愿性活動,但不排除歐盟將來強制執行的可能。同時,考慮到國外市場對自愿性評估的認可度,我國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也應盡早開展與生態評估、生態設計相關的專題研究,為出口企業提供后盾。
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標準化觀念,建立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是當前電光源企業進一步突破發展、實現產品升級的必進之路。企業應建立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企業標準體系。在體系之中,不僅僅包含現有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也可以包含下一步可能用到的標準。其中國外TBT通報在一定的評議期和過渡期之后,均會以正式法規的方式予以發布。企業可根據自身產品的特點和出口的目標市場,采用國家標準制定過程中的“采標”思路將這些法規轉換為企業內部標準。通過不斷積累,積蓄標準制修訂工作能力,為掌握各類標準制修訂發言權打下基礎。
[1]楊峰.技術性貿易措施趨勢及對策研究 [J].標準科學,2009,(6):93~96.
[2]蔣建平,朱培武.緊湊型熒光燈生態評估研究及實例分析 [J].中國照明電器,201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