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書記 趙洪祝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氣候、氣候變化、氣象防災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加強氣象工作成為一項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時期,浙江省將力爭科學發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目標對浙江省的氣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不斷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的要求,結合浙江實際,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和有力保障。
浙江處在我國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的區域。我們要始終秉承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切實加強氣象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監測預報的準確性、災害預警的時效性、氣象服務的主動性、防范應對的科學性。統籌推進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和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基層氣象協理員、信息員在預警信息傳播、災害信息收集、防災避險宣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傳播的時效性,開辟“綠色通道”,直接向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單位的相關責任人員發送氣象預警信息,加快形成以氣象監測預警信息為先導的防災減災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機制。
我們要依靠包括氣象部門在內的各部門、多學科的專家和專業人員,深入分析氣候變暖對經濟、社會、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造成的影響,切實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咨詢能力。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加快實施氣象防災減災行動計劃、氣候變化應對和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增強氣象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對霧霾、二氧化碳等大氣成分的監測系統建設,充分發揮衛星遙感監測在分析判斷生態環境狀況變化中的作用。加緊研究制定城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強化重大工程建設和區域經濟開發等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加強風能、太陽能和空中云水資源的監測、預測和評估等工作,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和有效保護氣候資源。積極推進人工增雨從應急抗旱向常年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轉變。
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的專業化,使服務范圍不斷拓寬,服務產品更加生動、豐富、科學、可視化和精細化,建立氣候、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系統,為政府、社會、用戶和個人提供更加廣泛、科學的服務產品。面向海洋經濟帶發展需求,切實加強海洋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和沿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建設;強化高速公路沿線的氣象監測設施建設,為運輸、旅行等提供交通氣象保障與實時服務;加強電力氣象服務體系建設,為電力系統的氣象防災減災、保障電網安全經濟運行和電網負荷科學調度提供支持;把氣象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行動計劃,切實推進氣象資源和公共氣象服務向農村延伸。
氣象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領域。加快氣象事業發展,離不開氣象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先進裝備的投入,離不開一流人才的支撐。我們要以浙江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署合作協議為契機,積極構建“省部合作”機制,進一步加快省級氣象防災減災中心建設,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基層氣象臺站的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同時,要大力推進氣象部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弘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于改革、開拓創新,嚴謹求實、崇尚科學,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的優良傳統,加快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推動氣象事業發展人才輩出。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要理解氣象、關心氣象、支持氣象、運用氣象,共同推進浙江省氣象事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