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 德州學院體育學院 253023
淺談當代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孟曉 德州學院體育學院 253023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使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重要使命,然而在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過程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一部分走上社會的大學生素質不高,不能良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沒有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難以擔當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祖國的重任。在這樣的環境下,研究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討論相應的對策,就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現實價值。
1.1 當代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大學生素質教育方面采取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通過調整學科、專業及課程結構,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和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通過增設社會實踐課程,創新素質教育實踐體系。2)、通過開展素質教育講座、社會實踐、社團活動,建設校園文化陣地。3)、增設有關素質教育課程,增開全校選修課并開列有關必讀書目,豐富大學生有關綜合素質的基本知識,提高其多方面的文化修養和綜合能力。4)、綜合各種模式,建立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研究、評價和考核體系,通過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各種途徑,全面滲透素質教育的思想和內容,全程注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創新。
1.2 當代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應該說,以上幾種措施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都是有效的,尤其綜合模式是目前最先進的素質教育形式。但是不可否認,目前高校所開展的素質教育無論其形式還是內容都還存在著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許多學校還停留于一般的宣傳、呼吁,對高校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主要任務、教育規律、教育方法等卻少有深度的、系統的科學研究和總結。2)、很多高校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注意的焦點只是局限于提高文化知識結構及水平上,對于綜合能力和道德修養的關注相對較少。3)、不少高校的素質教育課程在相當程度上流于形式,所增設的課程或活動沒有與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學校的整體改革融為一體,其整體效益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4)、部分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形式守舊,沒有與時俱進的不斷修正素質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對時代性的凸顯不夠。
1.3 當代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成因
在當代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多,筆者僅就高校素質教育過程中相對廣泛存在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其發生的原因。1)、大部分高校缺乏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和系統的理論研究,這是妨礙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首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1)許多院校難以協調專業主課、人文社科輔課和素質教育理論及實踐課程在學時方面的沖突。由于學時有限,基礎知識依然需要保留,新科技知識不斷涌進大學課堂,如此一來,留給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學時就非常有限,進行實踐的課時更是少得可憐甚至沒有,直接造成學生理論和實際的脫離,不能將所學習的素質教育內容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去,學生難以擁有自己的感悟和共鳴。(2)有很多高校的管理人員自身畢業于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之外的各個專業,有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員不具備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能力。(3)由于高校的管理工作過于龐大,有很多的高校管理人員的配備不足,平時光管理工作就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兼顧素質教育的研究和總結,這樣在素質課程的開設、氛圍的營造、教授的質量等方面也會出現明顯的不足。2)、許多高校的管理者的教育意識還有待提高。一些高校管理者往往傾向于把高校看作是育人和科研的機構,而沒有把它看做是能對社會文化進步和道德水平提高直接發揮重要影響的機構。在這些觀念支配下,領導們往往專注于一些硬性的發展指標,而對大學的使命、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總體狀況和重要程度缺乏清醒的意識和自覺的把握,在實際工作中也就難以提出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造成很多高校在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上落后守舊,體制機制上不夠健全,學生教育效果不好等問題。
2.1 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素質教育
綜合素質是評價人才高度方面最重要的部分,而大學時期是個體素質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開展得如何關系到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養成,關系到大學生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的素質教育應該成為高校教育中的重點,必須確立素質教育在高等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基礎性地位。高校領導應在學校管理,學科、專業及課程設置,經費投入,資源配置,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充分重視。
2.2 應加強人文、科學學科群與素質教育的協調,構建素質教育的基本支撐體系,全面建設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體系。(1)用涵蓋文、史、哲、經、法、藝術、現代科技、自然科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知識內容來構成多學科交叉的高校課程體系,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創新能力所需要的廣博而豐厚文化底蘊的支持。(2)知識不能等同于素質,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注重知識的“內化”,使它成為人的品格,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格調、品位和修養,從整體上提升大學生的素質層次。所以,在學科群的建設方面,一定要在“內化”上下工夫,注意改善學校的整體文化氛圍。(3)在當代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過程中,隨著互聯網應用的廣泛化,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文化載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的深刻影響,要主動地把素質教育體系的建設和互聯網聯系起來,建設內容豐富、健康活潑的網絡文化。
2.3 須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在各個環節中滲透素質教育。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所以在進行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之前,要先對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進行培訓和評定,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重視師德的培養。德為師之本,師德的核心是奉獻和責任。要大力宣傳和表彰師德高尚的楷模。(2)重視通過改善學校整體文化氛圍加強對教師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熏陶,提倡創新精神。(3)重視教師的繼續學習,在強調專業研究的同時,重視擴大知識面。
2.4 應多多加大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時間和力度。知識的積累主要靠學習,而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實踐,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不能停留在上課、讀書、聽報告、看考核這個層面上,還必須引導和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社會調查、科學研究和社團活動中自覺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2.5 應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的大學氛圍和道德標準。
大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雖然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佳話,但是如果一個高校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建設很差,那么在這樣的氛圍中能有多少人“出淤泥而不染”呢?所以,要使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的發展和完善有良好的土壤和空氣,就首先應當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的大學氛圍和道德標準,使之為高校素質教育服務,為促進中華民族的進步服務,應特別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要在全體師生員工中討論和明確大學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使大學的理念與精神成為全體“大學人”的共識和行動指南。(2)要積極挖掘本校的歷史文化及地方文化資源,以身邊優秀的文化資源來引導和激勵后人。要加強大學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精心設計、合理規劃,建設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文景點與自然景點,并形成獨特的校園物質文化,使大學校園成為凝聚無數學子精神寄托的重要場所。(3)要以開放的胸懷和理性的態度不斷地吸收、整合、創造和篩選反映時代特征的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精神,努力使大學文化處在社會文化進步的最前沿。(4)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大學文化的精神落實到學生群體的生活和學習實踐中去。
[1]孟淑青.素質教育與教育改革發展.2004,(8).
[2]劉寶存.什么是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創新人才[N].中國教育報.2006,10,9.
[3]李嵐清.李嵐清談素質教育[J],談素質教育大參考.2004,(4,5).
[4]吳啟迪.創新現代大學辦學理念.中國高等教育.1999,(15、16).
[5]張正江.素質教育是輕視知識的教育嗎?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6]郭斯,羅海鷗.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分層推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高教探索.2004,(3)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124
高校;大學生; 素質教育;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