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梅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張金梅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人學及其對人的本質的深刻認識,是從哲學角度對人所作的最高層次思考,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它需要馬克思主義人學為其提供正確的理論基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取向、教育任務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著誤區。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重要理論基礎,在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有所揚棄的基礎上,轉變觀念。采取新措施,解決新問題,開辟新路子。
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有密切的關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從根本上講是人的問題。從人類產生起,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人類進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是人類為獲得生存和更好地發展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價值取向就是促進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就是發展人、促進人自身完善和幸福,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發展的邏輯.順應人類社會發展潮流,這與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終極目標相一致。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蘊涵著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豐富內涵,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探索與思考,可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的指導和方法論基礎。
1、“現實的個人”。在馬克思看來,“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的出發點不再是抽象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于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它的前提是“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2、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的全面發展絕對不是孤立的個人的全面發展,而是現實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每個人在體力腦力方面一切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每個人在社會關系方面的普遍發展。因為“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單方面地發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能提供給他發展這一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么,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
3、主體性得到發揮的人。注重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人的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一個顯著特征。人的主體性是人在創造自己歷史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洼。能動性是人的主體性最基本的內涵,創造性是對現實的超越,自主性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層次。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人的主體性和個性始終是統一的,主體性越強,其個性也就越強;個性越強,主體性也越強。
1.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理念上。片面強調個人的社會價值,教育目標過于理想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著把個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的自我價值人為地對立起來,片面強調社會價值.忽視甚至否定個人的自我價值。這種過分強調集體、社會、組織,漠視個人的虛假集體主義,強化了個體的人身依附關系。抑制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
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上,只看重政治、道德教育,教育內容過于狹隘。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周期長,信息量少,基本上是一種按部就班的循環教育,教育內容過于狹窄。個人的創造個性和創造能力、獨立自主、自我奮斗等往往不能受到重視,比較注重個人對社會發展的社會功能,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個人發展方面的個體功能。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利于社會的秩序和穩定,卻容易扼殺人的進取心和創造能力,壓抑了個體的發展。
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實行自上而下灌輸式。
教育方法過于簡單。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向人們灌輸社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忽視培養人們的能力和個性,甚至存在否定和抹殺人的個性的傾向。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簡單說教、硬性注入的現象比較普遍。只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規范導向作用,忽受教育者的參與程度,消極被動地受教育。教育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往往主體性與受教育者能動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從教育者自身的條件、愛好出發。而不考慮接受的主體性是辯證統一的。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需要教育者的激發和引導。
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本質的特征就是一切從人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最基本的實際就是大學生實際狀況。因此,應該在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原理的指導下,了解、掌握大學生人本實質,堅持“以人為本”的方法論原則,有效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活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學理念上,擺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應達成個人的社會價值與社會的個人價值、個人的自我價值的內在統一。物質利益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基本的動力。鄧小平強調,要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必須重視物質利益原則。他說:“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原則。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因而。只有確立個人的社會價值與社會的個人價值、個人的自我價值內在統一的新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需求與個人需求的協調發展。
2、從人的現實性角度出發,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是歷史的、具體的,每個人都表現出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個性。作為社會的分子,每個人也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和時間、空間屬性。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受此影響,大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往往從對社會的現實感性認知上得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思想和看法,因而在廣大青年學生中存在眾多的思想差異。因此,要求在思想教育中既要注重科學理論的引導,又要面對新時期的社會現實,立足實際,針對青年學生的共同特征和個性差異,分清層次,運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決學生現實生活存在的各種問題。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選擇.應從人的實踐性出發,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其實效性。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實踐活動是人們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收到實效,大學生思想素質是否提高,從根本上體現在他們的具體行為上。為避免空洞的說教,思想教育要理論聯系實際,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針對大學生而言,實踐鍛煉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科技三下鄉”、“大學生扶貧幫教”、“法律援助”、“校園文化”等,具體采用什么方式,應根據不同的專業、思想實際等來決定。適時、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可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同時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對所學理論進行檢驗、運用和發展,提高他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正確區分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從而提高思想覺悟,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實效。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2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0,18.
[7]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146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政治教育;新時期;教育誤區